迹自青门远,田衣贲在躬。
旧房千峤外,归棹五湖东。
地力姜畦沃,年支芋盎充。
从支乃荣道,一与祖心同。
迹自青门远,田衣贲在躬。
旧房千峤外,归棹五湖东。
地力姜畦沃,年支芋盎充。
从支乃荣道,一与祖心同。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之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远去之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诗人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自己与僧侣分离的情形,"迹自青门远",指的是从京城的青门出发,行迹越来越远;"田衣贲在躬"则是说农人的衣服都沾满了泥土,表现出农事勤劳的一幕。
接下来的两句"旧房千峤外,归棹五湖东",描绘的是僧侣返回天宁万年禅院的路程。"旧房"指的是僧侣曾居住的地方,而"千峤"则是山川蜿蜒的形容词;"归棹"意味着乘船而去,"五湖东"则可能是指长江或者其他大河流域的某个方向。
随后的两句"地力姜畦沃,年支芋盎充",写的是土地肥沃、农作物丰收的景象。这里强调了自然环境的富饶和农业生产的成功,暗喻着僧侣归去之地亦是风光旖旎。
最后两句"从支乃荣道,一与祖心同",表达的是对僧侣事业的赞扬,以及诗人个人内心世界与先祖精神理念的一致。"从支"可能指的是僧侣的名声或者事迹,而"一与祖心同"则是说这种赞誉与古代圣贤的心灵相通,体现了对僧侣高洁人格和精神追求的尊重。
整首诗通过对送别场景的细腻刻画,以及对自然环境、农事活动和个人情感的深入描绘,展现了诗人的丰富情感和高度艺术造诣。
种兰不种艾,兰生艾亦生。
根荄相交长,茎叶相附荣。
香茎与臭叶,日夜俱长大。
锄艾恐伤兰,溉兰恐滋艾。
兰亦未能溉,艾亦未能除。
沈吟意不决,问君合何如。
风月清江夜,山水白云朝。
万里同为客,三秋契不凋。
戏凫分断岸,归骑别高标。
一去仙桥道,还望锦城遥。
伯鸾兮已远。名山兮不返。逮绀草之可结。
及朱华之未晚。緤余马于椒阿。漾余舟于沙衍。
临星朏兮树暗。看日烁兮霞浅。浅霞兮驳云。
一合兮一分。映壑兮为饰。缀涧兮成文。
碧色兮婉转。丹秀兮芬蒀。深林寂以窈窈。
上猿狖之所群。群猿兮聒山。大林兮蔽天。
枫岫兮筠岭。兰畹兮芝田。紫蒲兮光水。
红荷兮艳泉。香枝兮嫩叶。翡累兮翠叠。
非郢路之辽远。实寸忧之相接。欷美人于心底。
愿山与川之可涉。若溘死于汀潭。哀时命而自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