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寺边寺,坐看山外山。
讲堂分户牖,野席对溪湾。
暗水香厨引,高云绝顶还。
茶瓜深话久,欲起更牵攀。
行到寺边寺,坐看山外山。
讲堂分户牖,野席对溪湾。
暗水香厨引,高云绝顶还。
茶瓜深话久,欲起更牵攀。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资福寺的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首句“行到寺边寺”,诗人漫步至寺庙,以“边寺”二字,既点明了地点,也暗示了旅程的悠长与探索的意味。接着“坐看山外山”,诗人静坐寺中,目光越过寺墙,远眺群山,展现了宁静而开阔的视野。
“讲堂分户牖,野席对溪湾。”这两句描绘了寺内的景致,讲堂与户外的自然环境相映成趣,户牖(窗户)与野席(自然铺设的坐垫)的对比,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同时也暗示了僧侣们在此进行教义探讨的场景。
“暗水香厨引,高云绝顶还。”暗流中的香气引人入胜,仿佛是自然界的某种召唤;而高耸的云朵与山顶的回望,则象征着精神的追求与超越。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精神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茶瓜深话久,欲起更牵攀。”在品茗与交谈中度过了长时间,诗人似乎意犹未尽,想要起身离开却又被某种情感所牵绊,这不仅是对友情的留恋,也是对这次体验深刻印象的体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在资福寺的深刻体验和感悟,以及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昔贤悲曲水,今日俯长河。
路险难车马,桥荒先薜萝。
乱青来涧草,新绿散渠荷。
千嶂尊中落,孤槎天上过。
醉余燕市酒,狂识楚人歌。
鸿雁飞何急,琵琶恨与多。
云留仙客履,日落野渔蓑。
风雨萧然至,吾如幽思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