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运用无碍,不为戒律所制。
持犯本自无生,愚人被他禁系。
智者造作皆空,声闻触途为滞。
大士肉眼圆通,二乘天眼有翳。
空中妄执有无,不达色心无碍。
菩萨与俗同居,清净曾无染世。
愚人贪著涅盘,智者生死实际。
法性空无言说,缘起略无些子。
百岁无智小儿,小儿有智百岁。
丈夫运用无碍,不为戒律所制。
持犯本自无生,愚人被他禁系。
智者造作皆空,声闻触途为滞。
大士肉眼圆通,二乘天眼有翳。
空中妄执有无,不达色心无碍。
菩萨与俗同居,清净曾无染世。
愚人贪著涅盘,智者生死实际。
法性空无言说,缘起略无些子。
百岁无智小儿,小儿有智百岁。
此诗《十四科头(其二)持犯不二》由南北朝时期的宝志大师所作。诗中探讨了佛教中的持戒与犯戒问题,以及不同层次修行者的认知差异。
“丈夫运用无碍,不为戒律所制。”开篇即点明,真正的修行者能够自由运用佛法,不受戒律的束缚,体现了对戒律的超越。
“持犯本自无生,愚人被他禁系。”接着指出,持戒与犯戒本身并无本质区别,是修行者内心状态的反映。而愚昧之人却被这些外在的规则所束缚。
“智者造作皆空,声闻触途为滞。”智者明白一切皆空,不会被外在事物所困扰;而声闻(小乘佛教修行者)则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行动受限。
“大士肉眼圆通,二乘天眼有翳。”大士(菩萨)拥有全面通透的智慧,而二乘(小乘)修行者则可能有所局限。
“空中妄执有无,不达色心无碍。”在虚空中执着于有无之辨,未能理解色心一体,无有障碍。
“菩萨与俗同居,清净曾无染世。”菩萨与世俗共处,但能保持清净,不被世俗所污染。
“愚人贪著涅盘,智者生死实际。”愚人追求涅槃,忽视现实;智者则能正视生死,不离实际。
“法性空无言说,缘起略无些子。”法性空寂,无法以言语完全表达;缘起法则,细微且复杂。
“百岁无智小儿,小儿有智百岁。”通过对比年老无知与幼小有智,强调智慧的重要性。
整首诗深刻地揭示了佛教中关于持戒与犯戒、智者与愚者、世俗与出世等多重层面的思考,展现了宝志大师对佛法独到的理解和深邃的洞察力。
我本耕田夫,识字略可数。
谁令半窗灯,夺此一犁雨。
明经为青紫,无乃以书贾。
晚知事大谬,于学竟何补。
归来抱遗经,颇欲窥门户。
忍饥堪丹铅,环坐书作堵。
时或跻唐虞,身亲到邹鲁。
吾方忘吾贫,三径蓬藋拄。
独惭鹤山翁,健笔照衡宇。
赤手盘蛟蛇,今已泉下土。
连云甲第多,未必快此睹。
乃知痴书人,差胜守钱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