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非久住,爱此一溪深。
隔水见云树,扁舟何处寻。
蒲香仍旧节,荔重亚新阴。
不见沧浪叟,谁为楚客吟。
东林非久住,爱此一溪深。
隔水见云树,扁舟何处寻。
蒲香仍旧节,荔重亚新阴。
不见沧浪叟,谁为楚客吟。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端午节与朋友们再次泛舟虎溪的场景,充满了自然之美和哲思之深。
首句“东林非久住”,暗示诗人并非长久驻留于东林,或许是在旅途中偶然经过,流露出一种行旅中的轻快与自由。接着“爱此一溪深”则表达了对眼前溪流的深深喜爱,溪水的深邃不仅映照出自然的宁静,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向往。
“隔水见云树,扁舟何处寻。”这两句通过视觉与想象的结合,展现了山水之间的和谐与神秘。隔着水面,云雾缭绕的树木若隐若现,扁舟在这样的环境中显得格外渺小而悠然自得,仿佛是寻找着某种超脱尘世的宁静。
“蒲香仍旧节,荔重亚新阴。”蒲草的香气依旧,荔枝的果实挂满枝头,新绿的阴影覆盖着大地,这些自然界的景象不仅描绘了季节的更迭,也寓意着生命的循环与永恒。蒲草的“仍旧节”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不变的规律,而荔枝的“亚新阴”则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最后,“不见沧浪叟,谁为楚客吟。”“沧浪叟”可能指的是古代隐士或渔夫,他们生活在自然之中,与世无争,过着简单而自在的生活。“楚客”则可能是指诗人自己或其他游子,他们在旅途中寻找心灵的归宿。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思了现代人在忙碌与喧嚣中寻找精神寄托的困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地枕江湖阔,秋来多郁蒸。
山城少见日,雾雨长冥冥。
今夕定何夕,月华风露清。
于此兴不浅,栏干聊复凭。
闻思大士真奇绝,俱妙形神侔玉雪。
譬如水月自清凉,能与世间除恼热。
自从證悟今几劫,定慧慈威初不灭。
解脱曾因无尽宣,圆通更假文殊说。
森然宝臂清净目,八万四千犹一吷。
依怗群生愿力坚,宴坐谛观尘世阅。
先生往时堕宪网,泽雉在樊鹰在绁。
默相虔诚赖觉慈,灼知情实蒙圣哲。
踰年海上得归来,冒险岂殊探虎穴。
精刚何翅金百鍊,忠荩端同水万折。
观音在处皆现前,不必图绘劳携挈。
此方教体在音闻,悟入此门良不拙。
更将妙语赞悲心,功德须知莫如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