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耕田夫,识字略可数。
谁令半窗灯,夺此一犁雨。
明经为青紫,无乃以书贾。
晚知事大谬,于学竟何补。
归来抱遗经,颇欲窥门户。
忍饥堪丹铅,环坐书作堵。
时或跻唐虞,身亲到邹鲁。
吾方忘吾贫,三径蓬藋拄。
独惭鹤山翁,健笔照衡宇。
赤手盘蛟蛇,今已泉下土。
连云甲第多,未必快此睹。
乃知痴书人,差胜守钱虏。
我本耕田夫,识字略可数。
谁令半窗灯,夺此一犁雨。
明经为青紫,无乃以书贾。
晚知事大谬,于学竟何补。
归来抱遗经,颇欲窥门户。
忍饥堪丹铅,环坐书作堵。
时或跻唐虞,身亲到邹鲁。
吾方忘吾贫,三径蓬藋拄。
独惭鹤山翁,健笔照衡宇。
赤手盘蛟蛇,今已泉下土。
连云甲第多,未必快此睹。
乃知痴书人,差胜守钱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事农耕到追求学问的转变,以及对知识和学术的渴望与追求。诗人自称本是普通的耕田人,只能认识寥寥数字,但内心却被半窗明灯所吸引,渴望学习。他们曾将《易经》的经文背诵得像青紫色的宝石一样珍贵,以此来换取书籍。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学问的追求以及在学业上取得成就后的满足感。
然而,诗人的生活并不宽裕,只能忍受饥饿,使用低廉的丹铅(一种用于书写的墨色物质)来继续他们的学术研究。环坐于书堆中,如同建筑堵壆一般。偶尔也会探讨古代圣人的思想,亲自到达邹鲁之地(孔子和孟子的故乡),以追寻先贤的足迹。
诗人表达了他们对贫困生活的遗忘,以及学问所带来的满足感。在三径(指书房或学习的地方)蓬藾拄(杂草丛生,形容环境荒凉),独自羡慕那些能在鹤山隐居、手执笔墨的人。诗人将自己比喻为赤手擒蛟蛇的勇士,现在却已深藏于书海之中。
最后,诗人通过描绘连云的甲第(高大建筑物)来表达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并非一时兴起。诗中透露出诗人对于那些只关注金钱的人的看法,他们认为沉迷于学问虽然痴狂,但至少比守着金钱更为超脱。
这首诗通过诗人的自述,展现了一个从农耕转向学术追求的个体内心世界的挣扎与成长,以及对于知识和精神生活的无限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