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渡鸣玉桥,竟登巴子台。
云林拥磅礴,磴道穷萦回。
古寺不足观,犹有南轩开。
浩荡横深沟,逶迤环覆杯。
古人去我远,万事随尘埃。
赤穴何渺茫,青山但崔嵬。
闻名不知实,此意空悠哉。
乍到辄复还,石滑倦去来。
苟能厌耳目,未免劳筋骸。
早渡鸣玉桥,竟登巴子台。
云林拥磅礴,磴道穷萦回。
古寺不足观,犹有南轩开。
浩荡横深沟,逶迤环覆杯。
古人去我远,万事随尘埃。
赤穴何渺茫,青山但崔嵬。
闻名不知实,此意空悠哉。
乍到辄复还,石滑倦去来。
苟能厌耳目,未免劳筋骸。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冯山在宋朝时期游历巴子台时的所见所感。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巴子台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
首句“早渡鸣玉桥,竟登巴子台”,诗人清晨渡过一座名为鸣玉桥的桥梁,最终到达了巴子台。鸣玉桥的名称暗示了其可能的美丽与声音的清脆,而巴子台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让人充满期待。
接着,“云林拥磅礴,磴道穷萦回”描绘了巴子台周围云雾缭绕的森林和蜿蜒曲折的山路,展现出一种壮丽而神秘的景象。这里的“磴道”指的是石阶小路,而“萦回”则形容道路的曲折蜿蜒,仿佛是大自然精心设计的一条路径。
“古寺不足观,犹有南轩开”则转而描述了诗人对古寺的观察。虽然古寺本身可能已经不再引人注目,但诗人仍然注意到有一处名为“南轩”的地方依然开放,这可能是供人休息或观赏的场所,为旅途中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浩荡横深沟,逶迤环覆杯”进一步描绘了巴子台周围的地理环境,深沟横跨,蜿蜒曲折,仿佛是大地的脉络。这里使用了“覆杯”这一形象比喻,来形容沟壑的形状,既生动又富有想象力。
“古人去我远,万事随尘埃”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感慨,古人离我们如此遥远,一切往事都已化为尘埃。这种时间的流逝感,让人心生感慨。
“赤穴何渺茫,青山但崔嵬”则是对赤穴(可能是指某种地下的洞穴)的描述,它显得遥远而神秘;而远处的青山则高耸入云,给人一种力量与坚韧的感觉。
“闻名不知实,此意空悠哉”表达了诗人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与探索欲望,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奈和空虚感,因为现实往往无法完全满足心中的期待。
最后,“乍到辄复还,石滑倦去来”描述了诗人短暂的停留后,又不得不离开的情景,石路湿滑,往返的旅程令人疲惫。这既是对旅途艰辛的写照,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苟能厌耳目,未免劳筋骸”则是对生活的哲思,意思是即使满足于感官的享受,身体也会感到劳累。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生活态度的思考,以及对自然与身心关系的深刻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巴子台的自然美景与历史文化,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历史和自然的感悟。
莺燕自怜朝复暮,红颜无计留春驻。
太息飘蓬廿一年,蓬瀛不识春归路。
和风一棹鹭江滨,小住栖霞最高处。
为君置酒洗征尘,为君高吟销绮虑。
呼来莲步正珊珊,坐听琵琶强作欢。
听罢为谱「驹荣曲」,斜抱冰弦不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