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人耳净听铮铮,一夕西风梦里惊。
非玉非金非草木,似琴似阮似秦筝。
夜间拍枕三更雨,秋冷喧天万灶兵。
孤坐茅檐对明月,一声声是自然声。
幽人耳净听铮铮,一夕西风梦里惊。
非玉非金非草木,似琴似阮似秦筝。
夜间拍枕三更雨,秋冷喧天万灶兵。
孤坐茅檐对明月,一声声是自然声。
这首诗名为《松声(其三)》,作者耶律铸是元代诗人。诗中通过描绘幽静夜晚中松声的响起,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声的独特感受。"幽人耳净听铮铮",写出了听者心境的宁静和对松声的专注,"一夕西风梦里惊"则暗示了松声在梦中将人唤醒,带有一种神秘的力量。
"非玉非金非草木,似琴似阮似秦筝",诗人运用比喻,将松声比作各种乐器,形象地传达出松涛的韵律和丰富音色,既有金属般的清脆,又有弦乐的悠扬,还有秦筝的激越。
"夜间拍枕三更雨,秋冷喧天万灶兵",进一步描绘了松声在秋夜中的壮阔场景,仿佛是千万兵马在雨中行进,声音宏大而深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最后,诗人以"孤坐茅檐对明月,一声声是自然声"收束全诗,表达了对松声的深深喜爱和对自然之美的赞叹,认为这声音源自天地,是大自然最纯粹的声音。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富有韵味。
身心无拘,动寂无知。如大死人,无倚无依。
无拘者宽,无知者安。无内无外,无定无观。
无适无莫,无造无作。无去无来,无好无恶。
一道清虚,万法如如。愚极成智,智极成愚。
超诸数量,孰云比况。净尽不留,无法可尚。
识不可识,智不可知。谁家之子,兀然巍巍。
巍巍不存,根尘颖脱。如憨如痴,落落魄魄。
不惜口业,为了说破。笑杀阇梨,山僧罪过。
纷纷举手争毫末,砥柱当河独不流。
一夕便随波浪没,天涯黄叶更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