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喜,最喜是新年。
灯样又添慈母画,柑香常侍祖庭筵。箫鼓上元天。
儿时喜,最喜是新年。
灯样又添慈母画,柑香常侍祖庭筵。箫鼓上元天。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童年时期对新年的喜爱与期待,以及家庭中温馨的节日氛围。通过“灯样又添慈母画,柑香常侍祖庭筵”这两句,诗人细腻地捕捉到了节日里母亲的关怀与家庭的团聚场景,灯饰增添的不仅是节日的色彩,更是母亲对子女的爱意;而柑橘的香气则在祖辈的宴席上弥漫,象征着家族的传承与和谐。最后,“箫鼓上元天”一句,不仅展现了元宵节的热闹景象,更寓意着节日的欢乐气氛如同天籁般美妙。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回忆的方式,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亲情、和谐与欢乐,以及家庭成员间深厚的情感联系,充满了温馨与怀念之情。夏孙桐先生以细腻的笔触,将个人记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普通家庭的温暖与幸福。
泊舟番君湖,风雨至夜半。
求济敢自必,苟安固所愿。
孤愁知无益,暂忍复永叹。
夜久忽自睡,倦极不知旦。
舟人呼我起,顺风不容缓。
半篙已湖心,一叶恰镜面。
仰见云衣开,侧视帆腹满。
天如琉璃钟,下覆水晶碗。
波光金汁泻,日影银柱贯。
康山杯中蛭,庐阜帆前幔。
豁然地无蒂,渺若海不岸。
是身若虚空,御气游汗漫。
初忧触危涛,不意拾奇观。
近岁六暄凉,此水三往返。
未涉每不宁,既济辄复玩。
游倦当自归,非为猿鹤怨。
溪水留我住,溪月愁我归。
望后月更佳,昨宵未为奇。
大都月色好,一岁能几时。
人散长是早,月来长是迟。
初出如大瓮,才露金半规。
不知独何急,下如有人推。
忽然脱岭尖,行空安不危。
似爱溪水净,下浴青琉璃。
明珠径馀尺,沈在千顷陂。
我欲刺双手,就溪取团晖。
白小忽乱跳,碎作万金徽。
须臾波痕定,化为水银池。
夜久看未足,风露欺病肌。
我能尚小留,瘦藤歌式微。
一笑顾群从,来夕肯集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