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交屈指复谁存,似我馀灰尚足论。
于世已惭微友道,入山偏觉谬师恩。
时擎粥钵烟村外,閒放棕团水石根。
从此名山高顶上,一凭筋力恣孤鶱。
故交屈指复谁存,似我馀灰尚足论。
于世已惭微友道,入山偏觉谬师恩。
时擎粥钵烟村外,閒放棕团水石根。
从此名山高顶上,一凭筋力恣孤鶱。
这首诗是明代僧人释今沼的《出家日自嘲(其二)》,通过诗人对自身出家生活和内心情感的深刻反思,展现了其独特的思想境界与人生哲学。
首句“故交屈指复谁存”,诗人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往昔友情的怀念,同时暗示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的挚友已寥寥无几,留下的是孤独与思考。接着,“似我馀灰尚足论”一句,诗人将自己比作即将消散的余灰,虽已失去往日的辉煌,但仍有值得探讨的价值,体现了他对自我价值的深思。
“于世已惭微友道,入山偏觉谬师恩”两句,诗人反思自己在世俗中的表现,感到愧对于微小的友谊,而在遁入山林后,却更加认识到师长教诲的谬误,这既是对过去行为的反省,也是对当前生活方式的肯定,表明了诗人对自我认知的不断深化。
“时擎粥钵烟村外,闲放棕团水石根”描绘了诗人日常生活的场景,他手持粥钵,在烟雾缭绕的山村外行走,闲适地放置棕团于水边的石头上,这一画面充满了宁静与和谐,反映了诗人对简单生活和自然之美的追求。
最后,“从此名山高顶上,一凭筋力恣孤鶱”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他决心在名山的高处,凭借自己的力量自由飞翔,象征着诗人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画面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友情、自我、自然以及未来生活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其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登高丘而望远海,海上浮云白如纸。
不见若木华,但见日小如粟米。
当欲腾身直上乘日车,周流极彼四海之津涯。
天帝下相接,群仙如虫沙。
瀛洲与三山,跬步何污邪。
知不可得还故家,彼往此来良足嗟。
富贵已极可奈何。可怜汾水上,落日摇空波。
远别离,谁为之,有情不断如游丝。
君为飘风我为木,枝乃可与君长东西。
白日不上天,海水不入地。
乃使天地间,人生两无事。
攀龙须,拔龙角,乌号在手争逐逐。
我谓黄帝骑龙仙去惨不乐。
君不见桥山姬水两无涉,一身终始何尝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