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时追赏夜将朝,花过痴眠日尽高。
又与山禽争口腹,执竿挟弹守樱桃。
花时追赏夜将朝,花过痴眠日尽高。
又与山禽争口腹,执竿挟弹守樱桃。
这首诗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象和农民的生活状态。前两句“花时追赏夜将朝,花过痴眠日尽高”表达了诗人在春天花开之际,迫不及待地去欣赏花朵,仿佛时间也跟着加快了脚步;而当花朵凋谢后,便沉浸在疲惫的睡眠中,日光也似乎越来越高,提醒着季节的更迭和工作的紧迫。
第三句“又与山禽争口腹”则反映出农民与自然界生物为了生存而进行的竞争。诗人用“争口腹”直白地表达了农民在收成时对粮食的渴望,以及这种生存斗争的迫切感。
最后一句“执竿挟弹守樱桃”具体描绘了农民为了保护果实不被鸟类偷吃,采取的行动。在这里,“执竿挟弹”是指拿着猎枪和箭矢,而“守樱桃”则明确了他们保护的是樱桃这一春季果实。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界生长收获的细腻描写,以及农民与自然界生物之间的关系,展现了暮春时节的生动画面和农耕生活的艰辛。
飞来之峰可图写,画工摇笔不敢下。
玲珑八面尚能摩,万古冷泉那可画。
赵公胸中有泾渭,爱山自得山水意。
向来与客到峰前,亭上酌泉赏泉味。
我客峰边一蔀室,关门无事辄终日。
公来剥啄自敲门,暂解跏趺为公出。
池上烟光初过雨,岩花胶轕开无数。
曳杖惟愁猿狖惊,笑谈复恐蛟龙怒。
闻道公归朝玉京,王事不敢宽作程。
想公拜舞升天廷,雍容奏议详而明。
知公不独称安宁,疏民利害通民情。
吾君忧民精且诚,愿公中和辅太平。
大圆鉴中同结社,一微尘里共安居。
释迦弥勒无门入,不到到者真丈夫。
大丈夫汉,撩著便知来由,不为分外。
若更拟议踌躇,何啻云泥万里。
所以道十五日已前点即不到,十五日已后到即不点。
且道点即是,不点即是。
长因虎啸风生处,记得龙吟雾起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