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偈二十四首·其十九》
《偈二十四首·其十九》全文
宋 / 释守卓   形式: 偈颂

大圆鉴中同结社,一微尘里共安居。

释迦弥勒无门入,不到到者真丈夫。

大丈夫汉,撩著便知来由,不为分外。

若更拟议踌躇,何啻云泥万里。

所以道十五日已前点即不到,十五日已后到即不点。

且道点即是,不点即是。

长因虎啸风生处,记得龙吟雾起时。

(0)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诗人释守卓所作的《偈二十四首》中的第十九首。诗中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对禅宗修行境界的独特见解。

“大圆鉴中同结社,一微尘里共安居。”这两句以“大圆鉴”和“一微尘”为喻,形象地描绘了禅宗修行者在极小与极大之间,共同追求真理、领悟宇宙奥秘的状态。如同在大圆镜中共同结社,又如同在微小的尘埃中共同安身立命,体现了禅宗修行者超越世俗、洞察宇宙的精神境界。

“释迦弥勒无门入,不到到者真丈夫。”这里引用了释迦牟尼佛和弥勒菩萨的典故,强调了禅宗修行者必须超越传统宗教的教条和束缚,才能真正领悟佛法的精髓。只有那些能够深入理解并实践佛法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大丈夫汉,撩著便知来由,不为分外。”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禅宗修行者的特质,即他们能够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无需通过繁琐的逻辑推理或外在的仪式来获取知识。他们行事自然,不做多余之事,体现了禅宗修行的简约与直接。

“若更拟议踌躇,何啻云泥万里。”这句诗警示人们,如果在修行过程中过于犹豫不决或陷入过多的思考,那么与真正的禅悟境界相去甚远,犹如天壤之别。

“所以道十五日已前点即不到,十五日已后到即不点。”这里引用了禅宗中的“十五日”之说,意味着在修行的某个特定阶段,如果未能达到某种觉悟,之后即使达到了,也无法回到那个特定的觉悟状态。这反映了禅宗修行中对时机和状态的敏感把握。

“且道点即是,不点即是。”这一句提出了一个哲学上的问题,即是否达到某种觉悟状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修行者自身的真实体验和内在的觉醒。

“长因虎啸风生处,记得龙吟雾起时。”最后两句以自然界的景象为喻,表达了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内心的觉醒和宇宙的和谐,如同虎啸风生、龙吟雾起,这些自然现象都是内心觉醒的外在表现。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探讨了禅宗修行的境界、方法和体验,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禅宗精神,具有很高的哲学和艺术价值。

作者介绍

释守卓
朝代:宋

释守卓(一○六五~一一二四),俗姓庄,泉南(今福建泉州)人。弱冠游京师,肄业天清寺,试大经得度。游学至三衢,见南禅清雅禅师。舍去,抵姑苏定慧寺,从遵式禅师,通《华严》。时灵源清禅师住龙舒太平寺,道鸣四方,遂前往依从。清禅师迁住黄龙寺,守卓随侍十载。既而又至太平寺,佛鉴勤禅师请居第一座。后主舒州甘露寺,又迁庐州能仁资福寺,终住东京天宁万寿寺。称长灵守卓禅师,为南岳下十四世,黄龙清禅师法嗣。徽宗宣和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卒,年五十九。有《长灵守卓禅师语录》。
猜你喜欢

续前韵再寄循良先生四首·其三

跳出红尘不复求,相逢尽是采芝俦。

飘然尚有凌云气,不道何人高也不。

(0)

乌鲁木齐杂诗之物产·其四十六

亦有新蝉噪晚风,小桥流水绿阴中。

人言多是遗蝗化,果觉依稀似草虫。

(0)

乌鲁木齐杂诗之物产·其二十六

芦荻飕飕绿渺茫,氤氲芳草隐陂塘。

行营不解西番法,秋老谁寻玛努香。

(0)

乌鲁木齐杂诗之物产·其二十一

八寸葵花色似金,短垣老屋几丛深。

此间颇去长安远,珍重时看向日心。

(0)

蒲圻阴阳训术龚君素不识慕名来求自云伯晟任御史云其方物以其非素相知归之

东风归去一星官,堂上东头是豸冠。

如问翰林谁最健,此翁老未入诗坛。

(0)

程侍御载道奉使便省

钟山云落吴山雨,夜夜书灯唤子眠。

官肯清贫终得计,老同封爵即为仙。

偶然乌府风霜客,行到苍苔杖屦边。

候吏街头任沽酒,门前已卸晓骢鞯。

(0)
诗词分类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写草
诗人
魏源 欧阳詹 法式善 胡炳文 褚亮 薛道衡 宇文虚中 吴激 拾得 李日华 刘珝 程大昌 苏子卿 章炳麟 秦韬玉 丰坊 黎简 林光朝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