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石洞涵杳冥,湿云倒结莲花青。
山童采斲送官舍,风雨黑夜号山灵。
蛰龙惊雷耸头角,怒豸蹲岩犹扑朔。
峥嵘石柱高几许,眼底分明瞻华岳。
簿书堆案烟霞愁,尘颜龌龊真可羞。
碧山学士负仙骨,此物正合供幽求。
绿蒲朱草映涟漪,净几疏帘日咏诗。
不誇醒酒千金价,独玩通灵五色芝。
湘西石洞涵杳冥,湿云倒结莲花青。
山童采斲送官舍,风雨黑夜号山灵。
蛰龙惊雷耸头角,怒豸蹲岩犹扑朔。
峥嵘石柱高几许,眼底分明瞻华岳。
簿书堆案烟霞愁,尘颜龌龊真可羞。
碧山学士负仙骨,此物正合供幽求。
绿蒲朱草映涟漪,净几疏帘日咏诗。
不誇醒酒千金价,独玩通灵五色芝。
这首明代诗人顾璘的诗《以奇石献泾川公辱报长歌辄答一首》描绘了一幅神秘而清幽的湘西石洞景象。首句“湘西石洞涵杳冥”展现了石洞深邃而幽暗的特点,仿佛隐藏着无尽的秘密。接下来,“湿云倒结莲花青”运用比喻,将湿云比作莲花,形象地描绘了洞中湿润的云雾缭绕,宛如青莲盛开。
诗中提到的“山童采斲送官舍”,反映出当地山民的生活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以及对官员的敬意。然而,“风雨黑夜号山灵”则透露出一种凄凉和敬畏之情,暗示着山石在风雨中似乎在呼唤山神的庇佑。
“蛰龙惊雷耸头角,怒豸蹲岩犹扑朔”运用龙和猛兽的形象,象征着石洞中的生命力和神秘力量。诗人通过“峥嵘石柱高几许,眼底分明瞻华岳”描绘石柱的雄伟壮观,将其与华岳相提并论,显现出其非凡的气势。
接下来,诗人批评了官场的繁琐事务和世俗的污浊,表达了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簿书堆案烟霞愁,尘颜龌龊真可羞”。他赞扬“碧山学士负仙骨,此物正合供幽求”,认为这样的奇石正是隐士寻求精神寄托的理想对象。
最后两句“绿蒲朱草映涟漪,净几疏帘日咏诗”描绘了诗人独自欣赏奇石,享受宁静生活的情景,而“不誇醒酒千金价,独玩通灵五色芝”则表达了诗人对奇石内在灵性的珍视,视其为能醒酒的灵药和通灵的仙芝。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奇石的奇特景象和诗人的情感投射,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官场生活的批判。
我昔曾游飞来峰,白猿昼挂峰上松。
晔然灵光如彩虹,钟磬自响金仙宫。
宦游漂泊西复东,虽欲再到无由从。
帝居钧天陋瀛蓬,螭坳载笔侍重瞳。
逆鳞聊试摩神龙,谪堕剑浦山重重。
征鞍来此寻旧踪,恍如梦落烟霞中。
朱楼宝殿飞玲珑,寒泉幽石欣相逢。
门前池馆虚含风,一洗尘虑清心胸。
明朝南去随征鸿,惆怅胜游回首空。
居与仙岩邻,未悉仙岩路。
片棹偶相及,山僧频礼数。
指点觅馀迹,行行道其故。
是为梅雨潭,排空成瀑布。
常生六月寒,輶轩每相顾。
嗟哉往来者,宁不忝尸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