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与仙岩邻,未悉仙岩路。
片棹偶相及,山僧频礼数。
指点觅馀迹,行行道其故。
是为梅雨潭,排空成瀑布。
常生六月寒,輶轩每相顾。
嗟哉往来者,宁不忝尸素。
居与仙岩邻,未悉仙岩路。
片棹偶相及,山僧频礼数。
指点觅馀迹,行行道其故。
是为梅雨潭,排空成瀑布。
常生六月寒,輶轩每相顾。
嗟哉往来者,宁不忝尸素。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仙岩的探访与感悟。首句“居与仙岩邻,未悉仙岩路”表达了诗人虽与仙岩相邻,却未曾亲历其境,流露出一种好奇与期待。接着,“片棹偶相及,山僧频礼数”描述了诗人偶然乘舟抵达仙岩,受到山僧的热情接待,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亲切的氛围。
“指点觅馀迹,行行道其故”则展现了诗人与山僧一同探寻仙岩的历史遗迹,了解其背后的故事,体现了对自然与历史的尊重和探索精神。“是为梅雨潭,排空成瀑布”描绘了梅雨潭的壮观景象,瀑布从空中倾泻而下,形成一幅动人心魄的画面。
“常生六月寒,輶轩每相顾”则通过对比六月的酷暑与梅雨潭的清凉,强调了自然景观的独特魅力,以及它对人们心灵的抚慰作用。“嗟哉往来者,宁不忝尸素”最后以感慨之语结束,表达了对过往访客未能真正领略仙岩之美,未能从中获得心灵滋养的惋惜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仙岩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历史文化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敬畏,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北风厉中宵,明晨散飞雪。
连翩素彩动,泱漭玄阴结。
群林互腾耀,众景纷变灭。
既增寒竹姿,复宜青松节。
因高始成势,遇坎俄就缺。
东西衢路间,来往昧深辙。
众秽交凌践,幽光自娱悦。
皎皎恒易污,无为恃清洁。
往时沿溯盱毋川,李花阴阴曾系船。
丰茸沙草取幽径,叩关一礼白云禅。
千柱空廊绝人迹,苍苔乱点飞红妍。
松香四袭翠滴雨,江影半侵明映烟。
鹳鹤流声出岩谷,轻霏忽散风锵然。
长哦欲写不能就,每寄清梦时周旋。
秋风吹空客如仙,名山有记持相传。
乃知昙花解重现,弹指一瞬五百年。
经阁香台雪几春,戏成小果留人天。
先师吾乡白云寺,卓锡尚令题榜鲜。
半间之半可著我,呼童亟办青行缠。
身前旧境馀一念,定许邻舍香茅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