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已是太多罗,州去休休更问婆。
个里幸然无一事,何须终日把砖磨。
三经已是太多罗,州去休休更问婆。
个里幸然无一事,何须终日把砖磨。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郑清之所作,名为《天育二老禅惠示经佛偈答以十诗(其五)》。诗中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态度。"三经已是太多罗",意指阅读佛经已经足够丰富,暗示对佛教知识的深入理解;"州去休休更问婆",进一步强调无需再向外寻求更多,表达了诗人对于内心平静的追求,不再执着于外界的纷扰。"个里幸然无一事",表明诗人感到在这样的境地里,心中一片宁静,没有任何烦忧;"何须终日把砖磨",以磨砖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不必终日忙于琐事,暗示了诗人追求的是精神层面的修炼和提升。整首诗透露出诗人对禅修生活的理解和向往,以及对简单生活的满足与自得。
清似水。
不了眼中供泪。
今宵忍听唱阳关,暮云千里。
可堪客里送行人,家山空老春荠。
道别去、如许易。
离合定非人意。
几年回首望龙门,近才御李。
也知追诏有来时,匆匆今见归骑。
整弓刀,徒御喜。
举离觞、饮釂无味。
端的慰人愁悴。
想天心,注倚方深,应是日日传宣公来未。
不到越亭久,榴花今几红。
江流寒泻玉,山色翠浮空。
百越薰风里,三湘夕照中。
行藏忠仗信,六合本同风。
小立危亭,风惨淡、斜阳满目。
望渺渺、湘江一派,楚山千簇。
芳草连云迷远树,断霞散绮飞孤鹜。
感骚人、赋客向来词,愁如束。
嗟远宦,甘微粟。
惊世事,伤浮俗。
且经营一醉,未怀荣辱。
君不见、渊明归去后,一觞自泛东篱菊。
仰高风、寂寞奠生刍,人如玉。
拍碎红牙,一声上、梁尘暗落。
纨扇掩、雏莺叶下,巧呈绰约。
字字只愁郎幸浅,声声似怨年华薄。
坐中人、相顾感幽怀,添萧索。
歌暂阕,杯交错。
人又去,情怀沪。
那堪听风雨,渭城吹角。
去去已离闽岭路,行行渐近滕王阁。
便无情、山海会相逢,坚心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