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沸腾积年岁,米到千钱人失计。
附郭种得二顷田,磨折不充十一税。
今年苗稼看更弱,枌榆产业须抛却。
不知天下有几人,但见波逃如雨脚。
去去如同不系舟,随波逐水泛长流。
漂泊已经千里外,谁人不带两乡愁?
舞女庭前厌酒肉,不知百姓饿眠宿。
君不见城外空墙遥,将军只是栽花竹。
君看城外恓惶处,段段茅花如柳叶。
海燕衔泥欲作巢,空堂无人却飞去。
天下沸腾积年岁,米到千钱人失计。
附郭种得二顷田,磨折不充十一税。
今年苗稼看更弱,枌榆产业须抛却。
不知天下有几人,但见波逃如雨脚。
去去如同不系舟,随波逐水泛长流。
漂泊已经千里外,谁人不带两乡愁?
舞女庭前厌酒肉,不知百姓饿眠宿。
君不见城外空墙遥,将军只是栽花竹。
君看城外恓惶处,段段茅花如柳叶。
海燕衔泥欲作巢,空堂无人却飞去。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动荡的社会景象,反映出当时农民的困苦生活和对未来的无奈。开篇便以"天下沸腾积年岁"设定了一种时间背景,接着指出了经济上的困境:"米到千钱人失计",表明物价飞涨,人民难以为生。随后通过具体的田地和税收问题进一步深化这种困境。
诗中还运用了对比手法,如"舞女庭前厌酒肉,不知百姓饿眠宿",反映出社会的不公和矛盾,统治阶级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巨大差异。"君看城外恓惶处,段段茅花如柳叶"则描绘了一种荒凉、萧瑟的景象,使人感到一种无尽的哀伤。
诗歌结尾处,“海燕衔泥欲作巢,空堂无人却飞去”更是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力感和对未来迷茫的担忧。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与人类社会状况的描写,展现出一幅动荡不安、充满哀愁的历史画卷。
清昼房廊山半开,一瓶新汲洒莓苔。
古松百尺始生叶,飒飒风声天上来。
乔木带凉蝉,来吟暑雨天。
不离高枕上,似宿远山边。
簟冷窗中月,茶香竹里泉。
吾庐近溪岛,忆别动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