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荒城倚瘦藤,江南春思倍添增。
那知淮水黄尘路,忽见庐山绿发僧。
乞食久辞烟际寺,连床今对夜深灯。
明年我亦寻君去,同陟天池最上层。
日暮荒城倚瘦藤,江南春思倍添增。
那知淮水黄尘路,忽见庐山绿发僧。
乞食久辞烟际寺,连床今对夜深灯。
明年我亦寻君去,同陟天池最上层。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探访友人的场景,充满了江南春日的细腻情感与山水间的禅意。首句“日暮荒城倚瘦藤”以黄昏时分的荒凉城市和瘦弱的藤蔓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孤独而静谧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寂寥与思考。接着,“江南春思倍添增”一句直接点明了季节与情感的关联,江南的春意在诗人心中激起了更加强烈的思念之情。
“那知淮水黄尘路,忽见庐山绿发僧”两句,诗人从现实的旅途转向了对远方的想象,淮水黄尘代表了旅途的艰辛与遥远,而庐山绿发僧则象征着心灵的归宿与精神的慰藉。这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宁静与超脱的向往。
“乞食久辞烟际寺,连床今对夜深灯”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与友人相聚的温馨画面,从过去的独自求食到现在的共处一室,夜深之时的灯火映照出友情的温暖与深厚。
最后,“明年我亦寻君去,同陟天池最上层”表达了诗人对未来重逢的期待与决心,希望与友人一同攀登至高之处,寓意着心灵的契合与追求的共同目标。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转换,展现了诗人对友情、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深刻感悟,以及对未来美好相遇的憧憬。
足弱不能步,自宜收朝迹。
羸形可舆致,佳观安事掷。
即此南坂下,久闻有水石。
拖舟入其间,溪流正清激。
随波吾未能,峻濑乍可刺。
鹭起若导吾,前飞数十尺。
亭亭柳带沙,团团松冠壁。
归时还尽夜,谁谓非事役。
看雪乘清旦,无人坐独谣。
拂花轻尚起,落地煖初销。
已讶陵歌扇,还来伴舞腰。
洒篁留密节,著柳送长条。
入镜鸾窥沼,行天马度桥。
遍阶怜可掬,满树戏成摇。
江浪迎涛日,风毛纵猎朝。
弄闲时细转,争急忽惊飘。
城险疑悬布,砧寒未捣绡。
莫愁阴景促,夜色自相饶。
佳辰强饭食犹寒,隐几萧条带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清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