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传无著与天亲,外此谁非过量人。
偶向柴关驱独辘,来从木槵证前身。
无花果熟千年核,没底铛炊五合陈。
一卷撩零君莫诧,庐能原不识风轮。
旧传无著与天亲,外此谁非过量人。
偶向柴关驱独辘,来从木槵证前身。
无花果熟千年核,没底铛炊五合陈。
一卷撩零君莫诧,庐能原不识风轮。
这首诗《过大罗庵赠与疏届远二上人》由清代诗人邓森广所作,通过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对人生、修行以及宇宙真理的深刻洞察。
首联“旧传无著与天亲,外此谁非过量人”开篇即以一种超然的态度,提出问题:在世间流传的智慧与天道的亲近,除了这些,又有谁能真正超越常人,达到更高的境界呢?这里既是对传统智慧的肯定,也暗含着对自我超越的渴望。
颔联“偶向柴关驱独辘,来从木槵证前身”进一步阐述了修行的过程。诗人偶然间来到一处简陋的庵堂,通过独行的车辘声,仿佛听到了内心深处的声音,而“木槵”则象征着修行的工具或途径,通过它,诗人试图验证自己的前生,即寻找内在的真我。
颈联“无花果熟千年核,没底铛炊五合陈”运用比喻,将修行的过程比作等待果实成熟的过程,需要时间的积累和耐心的等待;同时,“没底铛炊五合陈”则暗示了修行中的坚持与努力,即使容器没有底部,也要不断加火,煮出五合的陈香,比喻修行者无论面对何种困难,都要坚持不懈。
尾联“一卷撩零君莫诧,庐能原不识风轮”收束全诗,诗人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表达了对修行的理解:一卷经文或许看似简单,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却深不可测,就像风轮一样,表面看似平凡,实则蕴含着宇宙的奥秘。诗人鼓励对方不要惊讶于简单的外表,因为真正的智慧往往隐藏在日常之中。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修行过程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宇宙和自我认知的深刻思考,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