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亦逢秋色,登临若远行。
江通灌婴井,山到越王城。
何见非交态,难言一宦情。
大东千里月,石镜好同明。
岂亦逢秋色,登临若远行。
江通灌婴井,山到越王城。
何见非交态,难言一宦情。
大东千里月,石镜好同明。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的《寄怀余德甫》其一,通过描绘登高远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首联“岂亦逢秋色,登临若远行。”以设问开篇,似乎在自问是否真的遇到了秋天的景色,却如同踏上了一段遥远的旅程。这里不仅描绘了秋季的景色,也暗含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漂泊之感。
颔联“江通灌婴井,山到越王城。”转而描写眼前之景,江水连通着古代的灌婴井,山脉延伸至越王曾经建都的地方。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也蕴含了历史的厚重感,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颈联“何见非交态,难言一宦情。”则转向了对人情世故的感慨。诗人感叹于世间万物,无论是何种相遇,都充满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官场情感。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的无奈。
尾联“大东千里月,石镜好同明。”以月光为喻,寄托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无论相隔多远,心中的月光都能照亮彼此的心灵,象征着友情的永恒与明亮。同时,“石镜”二字又巧妙地呼应了颔联中的“山”,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和诗意的丰富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内心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和对友情的珍视。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是明代诗歌中的一篇佳作。
八斗一倾聊热耳,开匣时观三尺水。
指天喝月使倒行,扬波直欲斩蛟子。
安得知音吾党人,相看青眼不余嗔。
笑驱八蛮有奇策,开怀聊与话诚真。
可怜吐哺风流绝,乞巧未遑姑守拙。
坐观明月侵虾蟆,空使玉川怀寸铁。
大明放朝官避暑,长廊翛翛绝尘土。
汉家宫殿敞千门,紫阁拖云洒甘雨。
雷恲电笑洗蒸郁,荡荡青天滑流乳。
忆昨三年田舍中,六月正服农家苦。
岂望生还直旧庐,得见张晁说新语。
初听钧天骤窃抃,正似声闻躩起舞。
喜乘初凉与晤歌,不忧庭潦垫垣户。
径携斗酒相就醉,更置双鲤充君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