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苑临书,南宫执笏,从古畸人癖事。
字亦雕龙,石堪绣蠹,不道先生兼此。
落笔惊看,有历落、嵚崎之致。
宛然见古貌如颠,不似人间衫履。记得当年此际。
将怪石投予,镌予名字。
珍重常携,离奇可拜,时命小鬟亲洗。聊写俚词。
题笺仍用猩红记。
知道先生应笑我,攫石袖中何意。
北苑临书,南宫执笏,从古畸人癖事。
字亦雕龙,石堪绣蠹,不道先生兼此。
落笔惊看,有历落、嵚崎之致。
宛然见古貌如颠,不似人间衫履。记得当年此际。
将怪石投予,镌予名字。
珍重常携,离奇可拜,时命小鬟亲洗。聊写俚词。
题笺仍用猩红记。
知道先生应笑我,攫石袖中何意。
这首《花发沁园春》是明代诗人董以宁的作品,巧妙地融合了书法与篆刻的艺术追求,展现了作者对古代文人雅趣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
开篇“北苑临书,南宫执笏”,以“北苑”和“南宫”象征文人雅士的隐逸生活与官场生涯,通过“临书”和“执笏”描绘出文人墨客的日常活动,既展现了他们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也暗示了他们在官场中的角色。接下来“从古畸人癖事”一句,点明了文人对独特嗜好的追求,这种癖好不仅仅是对书法的热爱,更是一种对个性自由的向往。
“字亦雕龙,石堪绣蠹”两句,进一步强调了书法与篆刻艺术的精妙之处,将文字比作雕龙,石头则如同绣布上的蛀虫,形象地展示了文字在石头上的雕刻效果,以及篆刻艺术的细腻与深邃。接着“不道先生兼此”一句,转而提到作者不仅擅长书法,还精通篆刻,展现出其多才多艺的一面。
“落笔惊看,有历落、嵚崎之致”描绘了作者在创作时的神态与风格,用“历落”和“嵚崎”形容作品的独特与不凡,暗示了作者在艺术创作上的独树一帜。
“宛然见古貌如颠,不似人间衫履”一句,通过对比,强调了作者作品中蕴含的古风与超脱世俗的气息,仿佛让人看到了古代文人的风采,而非尘世间的平凡装扮。
“记得当年此际。将怪石投予,镌予名字”回忆了作者与朋友之间关于篆刻的趣事,通过“怪石”与“镌名”展现了篆刻艺术的魅力与乐趣,同时也体现了友谊的深厚。
“珍重常携,离奇可拜,时命小鬟亲洗”描述了作者对待篆刻作品的珍视与恭敬,即使在忙碌之时也不忘亲自清洗,体现了对艺术的尊重与热爱。
“聊写俚词。题笺仍用猩红记”表明作者在创作时的随意与洒脱,即使是俚俗之词,也用猩红色的印记来装饰,增添了作品的趣味性与个性化。
最后,“知道先生应笑我,攫石袖中何意”一句,以幽默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行为的自嘲,同时也流露出对篆刻艺术的深深喜爱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作者对书法与篆刻艺术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古代文人雅趣的向往与追求,是一首富有意境与情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