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匆匆岁月,又人家、插柳记清明。
正南北高峰,山传笑响,水泛箫声。
吹散楼台烟雨,莺语碎春晴。
何地无芳草,惟此青青。
谁管孤山山下,任种梅竹冷,荐菊泉清。
看人情如此,沉醉不须醒。
问何时、樊川归去,叹故乡、七十五长亭。
君知否,洞云溪竹,笑我飘零。
甚匆匆岁月,又人家、插柳记清明。
正南北高峰,山传笑响,水泛箫声。
吹散楼台烟雨,莺语碎春晴。
何地无芳草,惟此青青。
谁管孤山山下,任种梅竹冷,荐菊泉清。
看人情如此,沉醉不须醒。
问何时、樊川归去,叹故乡、七十五长亭。
君知否,洞云溪竹,笑我飘零。
这首《八声甘州·孤山寒食》是宋代词人罗椅的作品,通过对清明时节孤山下的景物描绘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词人的故园之思和人生感慨。开篇“甚匆匆岁月”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接着通过“插柳记清明”点明时令,暗示了对家乡风俗的怀念。
“正南北高峰,山传笑响,水泛箫声”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出山间欢声笑语和流水轻音,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欢快的氛围。然而,“吹散楼台烟雨,莺语碎春晴”又透露出一丝淡淡的离愁,暗示词人内心并非完全沉浸于欢乐之中。
“何地无芳草,惟此青青”进一步强调了对故乡青青芳草的深深眷恋,与孤山的冷寂形成对比,表达出词人对温暖故土的向往。“谁管孤山山下,任种梅竹冷,荐菊泉清”则写出词人对孤山环境的接纳,以及对清高生活的追求。
“看人情如此,沉醉不须醒”流露出词人对人世浮沉的淡然态度,他选择沉醉其中,不愿醒来面对现实。接下来,“问何时、樊川归去”表达了对回归故乡的渴望,但“叹故乡、七十五长亭”又暗示归乡之路遥远,令人惆怅。
结尾处,“君知否,洞云溪竹,笑我飘零”以洞云溪竹的悠然自得反观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表达了词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自己命运的无奈。
整体来看,这首词情感深沉,寓言寄情,展现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梁生家世八闽人,少小学书并学剑。
近得龙宫不死方,炼就昆吾跃冶焰。
朝寻山顶采黄精,夜倚旄头看紫电。
匣里龙蛇或一吼,袖中黄白将九转。
逃名岂学吴门隐,排难儗飞聊城箭。
朅来海上请缨去,漫尔壶中施药遍。
芙蓉七宝冲星孤,芝草三花带露碾。
隔垣且窥越人脏,射生须溥单于面。
功成铸剑来种药,海外三山任游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