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山随处好,况复有诗人。
粘壁多诗藁,看山少讼尘。
夜寒琴伴月,香冷砚生春。
鹤亦能留客,敲门不厌频。
括山随处好,况复有诗人。
粘壁多诗藁,看山少讼尘。
夜寒琴伴月,香冷砚生春。
鹤亦能留客,敲门不厌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隐居山中的情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和个人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括山随处好,况复有诗人。” 这两句开篇点明了山中之美,并特别强调诗人的存在,使得景色更添一份文艺气息。括山之美,不仅在于其本身的自然风光,更在于能吸引诗人驻足,这种互动增添了山的文化韵味。
“粘壁多诗藁,看山少讼尘。” 这两句则描绘了诗人在山中留下的痕迹——诗藁。粘壁即是贴在墙上的纸张,上面书写着诗人的作品。这不仅表明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出他们与外界联系的方式,即通过文学创作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夜寒琴伴月,香冷砚生春。” 这两句转向了夜晚的场景。琴声在夜寒中与明月相伴,是诗人孤独生活的一种寄托。而“香冷砚生春”则是对书房内景致的描绘,虽然室内气温较低,但墨香扑鼻,却能令人感觉到一丝春意,这也许是诗人在严冬中对春天美好的向往。
“鹤亦能留客,敲门不厌频。” 这两句则写到了诗人的友好——鹤。鹤以其清雅的形象常被赋予高洁之意,而这里它能够留住行客,不仅是对自然界中生物与人类和谐相处的一种描绘,也可能隐喻着诗人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吸引同道中人,进行心灵上的交流。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生活状态,更深入地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的享受,以及对文艺创作和精神寄托的追求。
桐下空阶叠绿钱,貂裘初绽拥高眠。
小炉低幌还遮掩,酒滴灰香似去年。
灵媛乘秋发,仙装警夜催。
月光窥欲渡,河色辨应来。
机石天文写,针楼御赏开。
窃观栖鸟至,疑向鹊桥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