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署,异神乐。神乐太常司,郊庙登歌奏笙籥。
音节略误其礼存,未似唐制立部所退人。
命工改正旋合度,不以他用用飨神。
和声署,礼部司。太和三大节,万国衣冠时。
署中饩廪有人支,陛上埙篪乏人吹。
乃取市贩鼓吹儿,以调宫徵充工师。
欲望兽舞凤来仪,诚哉有如居易乐府诗。
内庭承值虽优孟,命习宫县归以正。
古人击尔泗滨石,今人弃尔华原磬。
和声署,今即古。
文武之政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
何能海上唤师襄,戛击鸣球列朝序。
君不见小学废,乐徒云。借问和声署,安得衣冠伦。
怀哉箫韶九成不得闻。
和声署,异神乐。神乐太常司,郊庙登歌奏笙籥。
音节略误其礼存,未似唐制立部所退人。
命工改正旋合度,不以他用用飨神。
和声署,礼部司。太和三大节,万国衣冠时。
署中饩廪有人支,陛上埙篪乏人吹。
乃取市贩鼓吹儿,以调宫徵充工师。
欲望兽舞凤来仪,诚哉有如居易乐府诗。
内庭承值虽优孟,命习宫县归以正。
古人击尔泗滨石,今人弃尔华原磬。
和声署,今即古。
文武之政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
何能海上唤师襄,戛击鸣球列朝序。
君不见小学废,乐徒云。借问和声署,安得衣冠伦。
怀哉箫韶九成不得闻。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和声署》。诗中描绘了古代音乐机构“和声署”的职责与运作,以及对音乐礼仪的重视。乾隆皇帝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古代音乐制度的怀念与对当时音乐现状的感慨。
诗的开头提到“和声署”与“异神乐”,暗示了音乐在祭祀与宗教活动中的重要性。接着,乾隆皇帝指出在郊庙祭祀时,音乐的演奏应遵循严格的礼仪,但当时的执行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可能是因为没有完全按照唐代的“立部伎”制度进行。
随后,乾隆皇帝下令对音乐制度进行修正,确保音乐演奏符合礼仪,专用于祭祀神灵。这反映了他对音乐礼仪的重视,以及对古代音乐传统的尊重。
诗中还提到了“礼部司”在国家重大节日时的职责,以及“和声署”在日常管理中的作用。然而,乾隆皇帝也指出了当时存在的问题,如“万国衣冠时”期间,音乐表演人员的缺乏,以及“陛上埙篪乏人吹”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乾隆皇帝采取了临时措施,使用市集中的鼓吹艺人来补充音乐表演。
最后,乾隆皇帝表达了对古代音乐艺术的怀念,尤其是对《箫韶九成》这种古代宫廷音乐的向往。他批评了当时音乐教育的缺失,以及对传统乐器的忽视。同时,他也对“和声署”提出了期望,希望它能够培养出更多音乐人才,恢复古代音乐的荣光。
整首诗体现了乾隆皇帝对古代音乐文化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当时音乐现状的反思与改进愿望。
凤□□□鸣,蚓窍出虫声。
阴雨不见星,腐草流爝萤。
卓□独何为,不与时同情。
风流晋宋閒,眼中无四灵。
言言意脉脉,字字声铿铿。
我老见已曩,读之水投冰。
珍重复珍重,好处腾虎谷。
嗟哉南山下,诸老家为塾。
彼饕何人斯,欲食酸寒肉。
衣冠坐涂炭,衽席生桎梏。
星节来自西,一见无遗目。
丰棱霜雪严,号令风雷速。
恩波四溟涌,文燄九霄矗。
征徭脱滥籍,诗书还致俗。
蹙蹙愁者欣,嗷嗷流者复。
耄矣八旬翁,凄其无半菽。
亦欲学庞公,不著城市足。
要识澄清辔,满慰平生欲。
扶曳语乡人,其来拜仆仆。
下为一邑谢,上贺天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