霰先集兮雪乃零,散辉素兮被檐庭。
曲室寒兮朔风厉,州陆涸兮群籁鸣。
霰先集兮雪乃零,散辉素兮被檐庭。
曲室寒兮朔风厉,州陆涸兮群籁鸣。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雪花飘落的景象与寒冷的冬日氛围。首句“霰先集兮雪乃零”,巧妙地运用了“霰”与“雪”的先后关系,形象地展现了雪花从细小冰粒逐渐变为大片雪花的过程。接着,“散辉素兮被檐庭”一句,通过“散辉”二字,生动地描绘了雪花在空中飘洒时所散发出的微光,而“被檐庭”则形象地展示了雪花覆盖在屋檐和庭院的情景,营造了一幅静谧而洁白的画面。
随后,“曲室寒兮朔风厉”一句,将视线转向室内,通过“曲室”和“朔风厉”两个意象,不仅突出了冬日的寒冷,也暗示了室内与室外环境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立体感。最后,“州陆涸兮群籁鸣”一句,将视角扩展至更广阔的自然景观,通过“州陆涸”描绘了大地因冬季而干涸的景象,而“群籁鸣”则以声音的丰富性反衬出冬日的寂静,进一步渲染了季节变换带来的自然变化。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对比,成功地捕捉了冬日雪景的美丽与寒冷,以及自然环境随季节变化的微妙之处,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细腻情感的表达。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碧树鸣蝉后,烟云改容光。
瑟然引秋气,芳草日夜黄。
夹道喧古槐,临池思垂杨。
离人下忆泪,志士激刚肠。
昔闻阻山川,今听同匡床。
人情便所遇,音韵岂殊常。
因之比笙竽,送我游醉乡。
朝见日上天,暮见日入地。
不觉明镜中,忽年三十四。
勿言身未老,冉冉行将至。
白发虽未生,朱颜已先悴。
人生讵几何,在世犹如寄。
虽有七十期,十人无一二。
今我犹未悟,往往不适意。
胡为方寸间,不贮浩然气。
贫贱非不恶,道在何足避。
富贵非不爱,时来当自致。
所以达人心,外物不能累。
唯当饮美酒,终日陶陶醉。
斯言胜金玉,佩服无失坠。
昔为凤阁郎,今为二千石。
自觉不如今,人言不如昔。
昔虽居近密,终日多忧惕。
有诗不敢吟,有酒不敢吃。
今虽在疏远,竟岁无牵役。
饱食坐终朝,长歌醉通夕。
人生百年内,疾速如过隙。
先务身安闲,次要心欢适。
事有得而失,物有损而益。
所以见道人,观心不观迹。
怅望慈恩三月尽,紫桐花落鸟关关。
诚知曲水春相忆,其奈长沙老未还。
赤岭猿声催白首,黄茅瘴色换朱颜。
谁言南国无霜雪,尽在愁人鬓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