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鸟动前林,晨光上东屋。
铜炉添早香,纱笼灭残烛。
头醒风稍愈,眼饱睡初足。
起坐兀无思,叩齿三十六。
何以解宿斋,一杯云母粥。
宿鸟动前林,晨光上东屋。
铜炉添早香,纱笼灭残烛。
头醒风稍愈,眼饱睡初足。
起坐兀无思,叩齿三十六。
何以解宿斋,一杯云母粥。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在清晨醒来后的悠闲生活场景。首先,"宿鸟动前林,晨光上东屋"两句描写了大自然的清晨景象,鸟儿开始在树林间唧咛,阳光洒落在东厢的屋顶,展现了一天之始的生机与活力。
接着,"铜炉添早香,纱笼灭残烛"两句则转向室内,诗人点燃了熏香的铜炉,弥漫出早晨特有的清新气息,同时也熄灭了夜晚未尽的蜡烛,预示着一天的开始。
在"头醒风稍愈,眼饱睡初足"中,诗人形容自己从酣眠中苏醒过来,大脑逐渐清醒,睡意也刚刚得到满足,流露出一种惬意和满足的情感。
"起坐兀无思,叩齿三十六"两句则透露了诗人在清晨的悠闲心境,无忧无虑地坐在那里,没有特别的思考,只是在不经意间轻轻叩击着牙齿,这种行为常见于无意识中的节奏性动作,显示出一种从容和宁静。
最后,"何以解宿斋,一杯云母粥"一句,则是诗人在询问自己如何打破这清晨的宁静与安逸,他选择了一杯由优质米制成的云母粥来结束夜晚的饮食禁忌,以此简单而纯净的方式开始新的一天。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中美好瞬间的感悟和欣赏,以及他对于日常起居中的自在与享受。
布鼓何堪付阿香,平生痴绝亦长康。
曲成下里安知宋,疏就中郎不姓常。
未许芳馨依杜若,摇窥光怪识干将。
秋风一水空相望,留滞何时贡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