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何以傲游子,流水声中把道书。
拈向河梁岂无意,清时巢许不岩居。
野人何以傲游子,流水声中把道书。
拈向河梁岂无意,清时巢许不岩居。
此诗由明代画家董其昌所作,名为《题画七首(其一)》。诗中描绘了一位隐士与游子之间的对话,通过流水声和道书的意象,展现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与深邃。
首句“野人何以傲游子”,以“野人”自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与“游子”的忙碌形成对比,暗示了对世俗生活的疏离感。接着,“流水声中把道书”,进一步描绘了隐居生活的情景,流水声象征着自然界的和谐与平静,而“道书”则代表了对哲学、道德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精神世界的重视。
“拈向河梁岂无意”,这里的“河梁”可能指桥梁或渡口,暗示了与外界的联系。诗人通过这一动作,表达了虽身处隐逸之中,但内心并不完全与世隔绝,仍然保持着对外界事物的关注和思考。
最后一句“清时巢许不岩居”,引用了古代两位著名的隐士巢父和许由的故事,他们拒绝了帝王的封赏,选择在山林中隐居。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即使在清明的时代,也不愿意像巢许那样远离人群,而是希望在保持隐逸的同时,仍能与社会有所联系,体现了他独特的处世哲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然、哲学以及社会关系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