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世罕上寿,百岁为长年。
轩皇不可见,颜冉复谁怜。
安期乘彩虹,羡门驾紫烟。
朝游蓬莱岛,夕宿曾城巅。
常恐声风枝,摧折沧海田。
徒令骊山客,想望称神仙。
季世罕上寿,百岁为长年。
轩皇不可见,颜冉复谁怜。
安期乘彩虹,羡门驾紫烟。
朝游蓬莱岛,夕宿曾城巅。
常恐声风枝,摧折沧海田。
徒令骊山客,想望称神仙。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刘基所作的《杂诗》第四首,主要表达了对长寿与仙境的向往以及对盛世不再的感慨。首句“季世罕上寿,百岁为长年”揭示了时代背景下长寿的稀有,将百岁视为罕见的长久岁月。接下来的诗句“轩皇不可见,颜冉复谁怜”暗指古代圣君如黄帝(轩皇)已不可见,而颜回那样的贤人也无人再得怜惜,流露出对理想社会的怀念。
诗人接着通过“安期乘彩虹,羡门驾紫烟”描绘了传说中的仙人安期生和羡门子的逍遥景象,他们乘着彩虹、驾驭紫气,自由自在地游历蓬莱岛和曾城巅峰,象征着超脱尘世的仙境生活。
然而,“常恐声风枝,摧折沧海田”又转而表达出对现实的忧虑,担心世俗的纷扰会像疾风摧残树木一样,破坏这美好的仙境理想。最后两句“徒令骊山客,想望称神仙”,以骊山的秦始皇为例,他虽贵为帝王,却只能在想象中成为神仙,感叹世人难以真正达到那种超凡的境地。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刻,借仙人故事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忧虑,体现了刘基深沉的历史感和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