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华绍帝德,天覆海同涵。
咨儆筹教养,脩和叙六三。
昔吟惟志仰,今法祗增惭。
孜矻犹瞠后,遑言正面南。
重华绍帝德,天覆海同涵。
咨儆筹教养,脩和叙六三。
昔吟惟志仰,今法祗增惭。
孜矻犹瞠后,遑言正面南。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赋得九歌扬政要叠旧作韵》。诗中弘历以“重华绍帝德”开篇,将自己与古代圣明君主相提并论,表达了对先贤治国理政之德的敬仰与追慕。接着,“天覆海同涵”一句,运用自然景象来比喻国家治理的广阔与包容,寓意为君主应当如同天地一般,覆盖万物,涵养生灵。
“咨儆筹教养,脩和叙六三”则进一步阐述了君主在治国时应注重教育与和谐的重要性,通过教导百姓,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弘历在此强调了教育与和谐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
“昔吟惟志仰,今法祗增惭”两句,对比过去与现在,表达了对古代圣明君主的崇敬之情以及对自己当前作为的反思与自责。弘历意识到自己虽有志向,但在实际施政中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深感惭愧。
最后,“孜矻犹瞠后,遑言正面南”则体现了弘历对于自身努力与进步的期许。即使已经付出了许多努力(孜矻),但仍需不断向前,追赶前人(瞠后),而不能满足于现状,更不能自满(遑言正面南)。这反映了弘历作为君主对于国家治理的持续追求与自我鞭策的精神。
整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弘历对于古代圣明君主的景仰,以及对自己在治国理政方面责任的深刻认识和自我反省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其对于国家治理的持续追求与不懈努力的决心。
我欲灵隐陟高峰,经兹且漫穷窈䆗。
三十六曲既盘降,韬光庵已散幽抱。
奇境当面竟失之,山灵或我粗疏笑。
辞骑屧步聊尔为,乘舆何必拘葩瑵。
千亿化身栖碧岩,法华国土奚能考。
一佛一树经所云,非色非空谁则晓。
是时雨后幻阴晴,洞中钟乳垂津宝。
便当摆脱六根尘,如是法味餐以饱。
而我先忧后乐人,与佛有缘无就道。
作歌亦如慧理叹,传名而已堪绝倒。
前朝书至。惜故国春光,三分去二。
雨雨风风,暗落天涯清泪。
春深不教寒尽,把旧时、绵衣还寄。
所恨归期不定,强逢场作戏。叹别来、光景疾于驶。
问入梦容颜,为客丰致。比那登舟日,可一些无异。
只愁这番瘦了,未必因、风尘劳瘁。
一纸何曾尽说,说多时无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