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景无不佳,此亭有余姿。
紫翠在诸峰,回光弄涟漪。
倦鸟将趋宿,犹复念渴饥。
鯈鱼惊隙照,群跃不支持。
虽尔近昏黄,呼酒且自怡。
为乐当迟暮,兹意将告谁。
夕景无不佳,此亭有余姿。
紫翠在诸峰,回光弄涟漪。
倦鸟将趋宿,犹复念渴饥。
鯈鱼惊隙照,群跃不支持。
虽尔近昏黄,呼酒且自怡。
为乐当迟暮,兹意将告谁。
这首诗描绘了傍晚时分,广心池畔的敛霏亭及其周围景色的美丽与宁静。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夕阳余晖下山峰的紫色与翠绿交织,光影在水面上跳跃,形成涟漪的景象。倦鸟归巢前的忙碌与对食物的渴望,以及池中鱼儿对光线的敏感反应,都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诗中的“虽尔近昏黄”,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暗含着时间流逝的感慨。诗人在此时选择饮酒自娱,享受这即将结束的一天中的欢乐时光,表达了对当下美好瞬间的珍惜与欣赏。最后一句“兹意将告谁”则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孤独感,似乎在询问谁能理解或分享这份情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美的追求与感悟,同时也蕴含了一丝人生的哲思。
我闻名山洞府三十六,一一灵迹纪真箓。
金华秀出向东南,远胜阳明与勾曲。
楼台缥缈开烟霞,天帝赐与神仙家。
灵源有路不可入,但见几片流出云中花。
子房之师赤松子,三千年前亦居此。
飞行恍惚谁解寻,漫说至今犹不死。
松花酒熟何处游,瑶草自绿春岩幽。
群羊卧地散如石,老鹿耕田驯似牛。
闻有隐君子,乃是学仙者。
自从入山中,不曾到山下。
世人莫知其姓名,以山呼之不敢轻。
樵夫忽见苦未识,识疑便是黄初平。
嗟我胡为在尘网,远望高峰若天壤。
茯苓夜煮倘许飧,铁杖来敲石门响。
十年世事渐多更,自叹而今岂复生。
未有佳儿书谩读,既无俗客酒频倾。
烟生远坞闻鸡唱,潮落平沙见蟹行。
秋后思归凡几度,夕阳江上望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