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灰不复然,三国犹鼎峙。
孙郎启雄图,控地数千里。
丹阳号名镇,伯业肇于此。
吕侯膺重寄,才略真国士。
筑城漕渠壖,百雉一时起。
区区卫生聚,金汤谩曾拟。
曾未百馀年,寂寞见遗址。
春风草色青,夜雨苔痕紫。
在德不在险,斯言岂虚耳。
炎灰不复然,三国犹鼎峙。
孙郎启雄图,控地数千里。
丹阳号名镇,伯业肇于此。
吕侯膺重寄,才略真国士。
筑城漕渠壖,百雉一时起。
区区卫生聚,金汤谩曾拟。
曾未百馀年,寂寞见遗址。
春风草色青,夜雨苔痕紫。
在德不在险,斯言岂虚耳。
这首诗名为《吕城》,是明代诗人陈琏所作。诗中描绘了吕城的历史变迁与自然景色,蕴含着深沉的历史感和哲理思考。
首句“炎灰不复然,三国犹鼎峙”,以三国时期的烽火连天为背景,暗示吕城曾是兵家必争之地,但如今战火已熄,三国鼎立的局面也已成为历史。接着,“孙郎启雄图,控地数千里”赞扬了孙权的雄才大略,他控制的土地辽阔,展现了吕城昔日的辉煌。
“丹阳号名镇,伯业肇于此”提到丹阳作为名镇的起源,强调了吕城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吕侯膺重寄,才略真国士”赞美吕城的守护者,他们的才能与谋略堪比国家栋梁之才。
“筑城漕渠壖,百雉一时起”描述了吕城的建设,城墙与水道的构建,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勤劳。“区区卫生聚,金汤谩曾拟”则表达了对吕城防御工事的赞叹,即使在古代,吕城也如同坚固的金汤,保护着城内百姓的安全。
然而,“曾未百馀年,寂寞见遗址”揭示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吕城的辉煌逐渐消逝,只剩下荒废的遗址。“春风草色青,夜雨苔痕紫”描绘了吕城遗址在春风吹拂下,草色青翠,夜晚细雨中,苔藓显现出紫色的景象,展现出一种静谧而凄美的氛围。
最后,“在德不在险,斯言岂虚耳”总结了诗的主题,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而非仅仅依赖于险要的地势。这句话不仅是对吕城历史的反思,也是对后世的警示,提醒人们在追求发展与安全时,不应忽视道德与人文精神的价值。
整首诗通过描绘吕城的历史变迁与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过去辉煌的怀念,对道德与智慧的颂扬,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感和哲学思考。
阊阖启黄图,涧瀍环赤县。
乐游古佳丽,曲水今闻见。
蜚云辟紫宫,象极崇丹殿。
既以导清和,亦云避霜霰。
倾聆悦浏泠,纵瞬赏蔚茜。
尧樽周三巡,舜乐叶九变。
惟应方镐饮,宁复数汾宴。
冠剑侍岳牧,圭璧集侯甸。
咸睹凤凰仪,屡奏卿云见。
扈陪引席珍,升降联蝉弁。
微臣凋朽质,猥蒙回顾眄。
云何答高厚,遂自忘疏贱。
饱德铭肺肝,献藻非琼瑱。
愿言歌九如,衷忱庶因荐。
二叠忆我平山堂,淮人解事虞开早。
邓尉春暖愁已零,种树供赏清而巧。
岂知青帝有权衡,江北江南不遗照。
春寒才放数枝花,花稀即有稀中好。
是时蜀冈微雪霁,嫩日轻风山路晓。
疏疏点点时或逢,如在商颜寻四老。
颇多惜未盛开人,但取繁华堪笑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