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斋素迫隘,为敞一轩清。
畏暑不能到,好风常自生。
檐牙透山色,砌脚逗泉声。
事集民安堵,琴棋此适情。
便斋素迫隘,为敞一轩清。
畏暑不能到,好风常自生。
檐牙透山色,砌脚逗泉声。
事集民安堵,琴棋此适情。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清幽自在的生活状态。诗人通过对凉轩景象的刻画,表达了自己对于简单、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便斋素迫隘,为敞一轩清。”这一句点明了诗人的居所,是一个简洁而不失清幽的空间。"便斋"可能是指诗人自己的书房或住处,"素迫隘"则形容其质朴无华,而"为敞一轩清"表明诗人有意营造出这样一个开阔而清洁的环境。
“畏暑不能到,好风常自生。”这两句传达了诗人对于凉爽环境的喜爱,以及这种环境能够带来自然之风,而无需担忧酷热。"畏暑"意味着害怕炎热的夏日,而"好风常自生"则表明在这样的轩中,总是有着宜人的微风。
“檐牙透山色,砌脚逗泉声。”这两句通过对建筑与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诗人所处之地的美丽。"檐牙透山色"形容房檐下的部分能够看到远处的山色,而"砌脚逗泉声"则是说房基旁边有着潺潺的小溪流水,其声音如音乐般悦耳。
“事集民安堵,琴棋此适情。”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满足和内心的喜悦。"事集民安堵"可能是指诗人关注民间疾苦并且希望他们能够安居乐业,而"琴棋此适情"则表明在这样的环境中,欣赏琴音或下棋都能让人感到十分惬意和满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生活状态的抒发,传达了诗人追求清净、宁静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三年三中秋,月作一样奇。
清贫不设客,老倦不吟诗。
今年更凄凉,儿孙锁秋闱。
独坐南窗下,兀兀如孤罴。
追思欢娱地,无如少壮时。
尚记壬辰岁,鹤山靖州归。
八月十五夜,月华散前墀。
诸父秋山阁,群从幽芳池。
赋诗各分韵,醉墨纷淋漓。
鹤山读我句,终夜相嗟咨。
明朝操纸来,倾倒里中儿。
一往三十载,坐念心生悲。
前辈已彫谢,诸兄亦无遗。
奇孤一身在,流落天之涯。
明月如昨日,而我鬓成丝。
天人固异分,何烦涕交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