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送可教僧归越》
《送可教僧归越》全文
宋 / 梅尧臣   形式: 古风  押[沃]韵

万事厌寻常,羡慕每不足。

居南多北思,在远惭近俗。

既来橘变枳,但见空条绿。

气味谁复论,孤根逗岩曲。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sòngjiàosēngguīyuè
sòng / méiyáochén

wànshìyànxúnchángxiànměi

nánduōběizàiyuǎncánjìn

láibiànzhǐdànjiànkōngtiáo绿

wèishuílùngēnyán

注释
万事:世间的一切。
厌:厌倦。
寻常:平凡。
羡慕:心生向往。
居南:身处南方。
北思:怀念北方。
在远:身处远方。
惭:自感惭愧。
近俗:近处的世俗生活。
既来:既然。
橘变枳:橘子变成枳(比喻环境变化导致事物性质改变)。
空条绿:只剩下绿色的枝条。
气味:气味这种微妙的感受。
谁复论:又有谁能评说。
孤根:孤独的树根。
逗:深深扎根。
岩曲:岩石的角落。
翻译
世间的一切都厌倦了平凡,对每一件稀奇的事物都心生向往。
身处南方的人常常怀念北方,身处远方的人自感不如近处的世俗生活。
既然橘子移植到了北方,就变成了酸涩的枳,只剩下绿色的枝条。
气味这种微妙的感受又有谁能评说呢?只有那孤独的树根深深扎根在岩石的角落。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送可教僧归越》,表达了诗人对平凡生活的厌倦和对远方僧侣生活的向往。首句“万事厌寻常”揭示了诗人对日常琐事的厌倦,而“羡慕每不足”则流露出他对超脱世俗的僧侣生活的渴望。接下来,“居南多北思,在远惭近俗”表达了诗人身处南方却常有北方的思绪,对于近在咫尺的俗世生活感到惭愧,暗示了他对远离尘嚣的向往。

“既来橘变枳,但见空条绿”运用比喻,橘子在异地可能失去原有的甜美,只剩下绿色的枝条,象征着环境变化带来的物是人非。最后两句“气味谁复论,孤根逗岩曲”进一步深化主题,意为环境虽然改变,但僧侣内心的清净与坚韧如同孤根深扎于岩石之侧,无人能理解或评价,表达了诗人对可教僧坚守内心清净的敬佩。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送别僧人,寓言式地表达了诗人对平淡生活的反思和对超脱世俗的理想追求。

作者介绍
梅尧臣

梅尧臣
朝代:宋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生辰:1002~1060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猜你喜欢

竹枝词·其三

阿翁闻说国兴亡,记得钱王与岳王。

日暮狂风吹柳折,满湖烟雨绿茫茫。

(0)

客中遇寒食二首·其一

长到清明寒食时,客怀如梦复如痴。

庭空月淡梨花少,爨冷烟寒麦饭迟。

阻隔家山常入梦,挨排节物可无诗。

暮年自是难为别,非为栖身近子规。

(0)

次韵林彦栗赋小塑双睡婴

碧纱笼高天气清,枕肱睡熟谁家婴。

两家提孩各一态,昂头肥腮肌骨明。

仰者欠伸睫欲醒,俯者肉压丝裀平。

胖唇脱乳睡涎落,殷红淹眼春娇生。

自离襁褓恶泥土,况若塑就令人惊。

长安美人好华侈,臂环金彩娇颜頩。

低呼王孙挟金弹,勿使窗外栖禽鸣。

(0)

大长公府群花屏诗·其一芙蓉

夹城遗芳栽,摇落及千年。

芙蓉发靓妆,绝艳秋江边。

临风拂罗帏,红裳拥三千。

素抱拒霜质,亭亭赤城仙。

曾携一枝去,生绡记馀妍。

(0)

秋日杂诗二首和黄明远·其一

明月出东山,流光射窗牖。

美人曼声歌,翠袖拂南斗。

别离终不常,欢乐讵能久。

笑折青桂枝,凉风吹我手。

(0)

题黄筌竹鸾图

一窗晴色绿猗猗,群雀飞来占好枝。

此竹几年方结实,空山秋晚凤雏饥。

(0)
诗词分类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诗人
曾巩 刘弇 岑参 秦观 吴潜 许浑 毛滂 徐积 宗臣 韩琦 左宗棠 邓雅 李弥逊 曾国藩 杨亿 赵秉文 王维 吕碧城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