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山不是山,见水何曾别。
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
见山不是山,见水何曾别。
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
这首诗《偈》由唐代的文益所作,它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对自然界的认知与理解。
“见山不是山,见水何曾别。”这两句诗首先打破了我们对自然界的常规认知,山不再是山,水也不再是水,而是超越了表面形态的存在。这里的“山”和“水”,象征着自然界的事物,但诗人通过“不是山”、“何曾别”这样的表述,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些事物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
接着,“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这句话深化了前两句的意境,将山河大地与一轮明月相提并论,暗示了宇宙万物在某种意义上是统一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和相似性。月亮作为自然界中的一个普遍元素,被用来比喻所有事物的共通之处,强调了万物同源、和谐共生的理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富有哲理的语言,引导读者超越表象,探索自然与宇宙的深层联系,体现了禅宗思想中对于世界本质的深刻洞察。它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颗开放的心灵,以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周围的世界,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与智慧的增长。
画史纷纷满天下,君之此图谁所画。
倚山茅屋野人居,门前何得将军马。
得非孔明卧隆中,坐令玄德来趋风。
十载烟尘战群虎,一朝云气随飞龙。
英雄契合人莫测,宛如鱼水欢相得。
抱膝长歌梁父吟,上马已无曹孟德。
三分割据功业成,用之惟在知人明。
千钧汉鼎悬三顾,丹青欲写空凝情。
呜呼河北二十四郡堕名城,君王不识颜真卿。
露洗新秋,天浮灏气,桐孙初长庭隅。
绷裁红锦,门左记垂弧。
白发萱亲笑道,于今见、四叶喜荣敷。
天台路,吾儿知不,倩雁报安书。
山中何所有,石田茅屋,菊径瓜区。
更寒窗老砚,他年尽传渠。
愿汝身如犊健,看书罢、更学把犁锄。
称乡里,善人可矣,卿相又何如。
芝山南畔,听将军鼓角,暮烟朝雨。
渺渺番湖三百里,四面封疆皆水。
葭苇烽沉,鲸鲵波静,人在渔樵里。
封留千户,渠家代有人矣。
正好缓带轻裘,吟诗横槊,五破梅花蕊。
谁报莱衣春不待,匹马戴星而起。
细柳营寒,甘棠阴在,万口称才美。
祥琴何日,玉堂直上天咫。
弱冠离家,浪走人间,馀三十年。
柰救时才短,虚尘政府,读书功少,深负经筵。
风月西清,冰霜柏署,一岁中间漫几迁。
君恩重,便不教覆餗,直许归田。丰碑高表洹阡。
又飞上吴头万里船。
把家传图史,拂除尘蠹,旧栽松竹,收贮云烟。
大别嵯峨,鹄逢缥缈,尽在先生几案前。
闲人事,但登楼小酌,闭户高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