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和陶饮酒二十首·其五》
《和陶饮酒二十首·其五》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古风

小舟真一叶,下有暗浪喧。

夜棹醉中发,不知枕几偏。

天明问前路,已度千重山。

嗟我亦何为,此道常往还。

未来宁早计,既往复何言。

(0)
注释
小舟:形容船小如叶。
暗浪:不明显的、深藏的波浪。
喧:喧闹,形容水声大。
夜棹:夜晚划船。
枕:船舱中的枕头或倚靠处。
偏:偏离,倾斜。
天明:天刚亮。
度:度过,穿过。
千重山:形容山多且连绵不断。
嗟:感叹词,表示感慨。
何为:为何,做什么。
宁:宁愿。
早计:过早计划。
既往:过去的事情。
复何言:还能说什么。
翻译
小船就像一片叶子,下面隐藏着汹涌的暗流。
夜晚,我在半醉中划船出发,不知道船身偏离了多少方向。
天亮时询问前方的路,发现自己已经穿越了重重山峦。
哎,我在这里做什么呢?这条路我总是来来回回地走。
对于未来的打算,我宁愿不去过早计划,而对于过去的,又能说什么呢?
鉴赏

这首诗是苏轼的《和陶饮酒二十首(其五)》,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感慨与哲理。诗中以小舟比喻人生的漂泊不定,暗浪喧喧象征着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夜晚独自在船上饮酒,醉意朦胧中发舟,不知枕头偏向何方,形象地描绘了人生方向的迷茫与无常。

"天明问前路,已度千重山"这两句,则透露了一种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和对过往经历的回顾。诗人通过这个意象,表达了对个人生命旅程中不断攀越困难、寻找自我价值的体验。

最后两句"嗟我亦何为, 此道常往还。未來寧早計,既往復何言"则是诗人的深刻感悟。诗人似乎在自问,自己在这不断重复往返的人生道路上,是为了什么?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宿命论的思想,即未来不可预测,过去亦无法改变,只能顺其自然。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小舟航行的描绘,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自我探索的哲思,展示了苏轼深邃的人生观和超脱的心态。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戏作游仙·其二

海中涌出金银台,阳乌濯耀苍烟开。

弱水瀛洲不可到,飙轮鹤驭相往来。

洪濛开阖几万古,桑田走马能千回。

抱一之子可轻举,相期汗漫游九垓。

(0)

孟子祠

邹国丛祠古道边,满林松柏带苍烟。

远同阙里千年祀,近接宣尼百世传。

独引唐虞谈善性,力排杨墨绝狂言。

功成不让湮洪水,万古人思命世贤。

(0)

德州除夕

昔捧天书按部来,之官又上凤凰台。

频登风纪知庸德,屡陟廷平愧菲才。

寓馆明朝添一岁,晴霄此夕丽三台。

元正驰贺心何似,金殿香浮宝扇开。

(0)

用旧韵酬海宁李太守四首·其二

焚香才暇即披书,老去无能得自如。

青简尚寻高士传,白云还似野人居。

秋风婢子晨供织,细雨儿童晚荷锄。

道不远人真可乐,何须象罔索玄珠。

(0)

神州八景·其七金台夕照

千年玄社已消沉,尚有荒台仅数寻。

坏埒只今生翠藓,颓垣不复贮黄金。

山衔落日留残照,树拥孤云带夕阴。

骏马无声衰草合,冷风凉月暮虫吟。

(0)

次陈广文韵留别二首·其二

千里关河百里攒,不知何日此身安。

秪应浩浩风云阔,倍觉茫茫宇宙宽。

三晋到时蚕已老,二陵行处麦将残。

人生离合寻常事,要使高名世不刊。

(0)
诗词分类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诗人
杨适 周兴嗣 顾鼎臣 项圣谟 上官均 李遵勖 徐昌图 赵光逢 阎修龄 冯宿 刘光第 张融 曹一士 汤思退 殷英童 周孚先 萧道成 徐浩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