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塘女儿朝采莲,莲花映脸红妆鲜。
郎君何乘五价马,买春不管春无价。
荷珠荡漾非真圆,藕丝作线那能穿。
低头转面向郎语,罗敷不是使君妇。
骈头莲子各另房,鸳鸯鸂鶒自有双。
采闽□□拾莫晚,少妇啼红愁绿窗。
横塘女儿朝采莲,莲花映脸红妆鲜。
郎君何乘五价马,买春不管春无价。
荷珠荡漾非真圆,藕丝作线那能穿。
低头转面向郎语,罗敷不是使君妇。
骈头莲子各另房,鸳鸯鸂鶒自有双。
采闽□□拾莫晚,少妇啼红愁绿窗。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江南水乡采莲图景。诗中以“横塘女儿”为主角,展现了她们在荷塘中采摘莲花的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诗人不仅描绘了莲花与少女的美丽映衬,还巧妙地融入了对爱情与婚姻的思考。
“横塘女儿朝采莲,莲花映脸红妆鲜。” 开篇即点明地点和时间,清晨的横塘,少女们忙碌于采莲,她们的红妆与莲花相互映衬,美不胜收。这不仅是一幅视觉上的美景,也暗示了少女们青春活力与纯洁的美好。
“郎君何乘五价马,买春不管春无价。” 这一句则引入了情感的转折。郎君乘坐价值高昂的马匹,看似追求着春天的美景,但“春无价”则暗含了对爱情价值的探讨,即真正的爱情无法用金钱衡量。
“荷珠荡漾非真圆,藕丝作线那能穿。” 通过荷珠与藕丝的比喻,诗人表达了事物表面现象与内在本质之间的差异,同时也隐喻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低头转面向郎语,罗敷不是使君妇。” 这里引用了罗敷的故事,进一步深化了对爱情与身份的思考。少女向郎君表达心意,却并非像罗敷那样是已婚之妇,暗示了少女们在追求爱情时面临的传统束缚与自我意识觉醒。
“骈头莲子各另房,鸳鸯鸂鶒自有双。” 通过对比莲子与鸳鸯鸂鶒,诗人强调了个体的独特性和伴侣间的和谐。每颗莲子都有其独立的空间,正如每对鸳鸯鸂鶒都有其专属的伴侣,体现了自然界的和谐共生与个体的独立性。
“采闽□□拾莫晚,少妇啼红愁绿窗。” 最后两句描绘了采莲活动的紧迫性以及少妇因等待或思念而产生的愁绪。这里的“闽□□”可能指代的是某种特定的植物或地方特色,增添了一抹地域色彩。少妇的愁绪反映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情感困境,以及对自由与幸福生活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横塘行》不仅展现了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与生活场景,更蕴含了对爱情、婚姻、个人自由与社会约束的深刻思考,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敏感洞察。
岐阳府舍始相逢,四十馀春屈指中。
昔日布衣今露冕,当时小吏亦衰翁。
醉吟久作藏身计,条教应多及物功。
惟是綵衣难再著,长林极目起悲风。
寒食良辰无赏心,杂花烂熳柳成阴。
若非独酌酬佳景,一日风光直万金。
白头趍幕府,早已负平生。
未放鹏舒翼,应须骥敛程。
驿梅催冻蕊,柁雨送春声。
为语常平使,开怀待子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