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中水满风凄凄,青秧没垄村路迷。
家家趁水秧稻畦,共唱俚歌声调齐。
树头幽鸟声剥啄,半雨半晴云漠漠。
五白草斑谁敢闲,农夫饷田翁自作。
去年两经群盗来,妇儿垂泣翁更哀。
蚕丛烧尽不成茧,陵陂宿麦无根荄。
今年插秧忧夏旱,旱得雨时兵复乱。
官军捕贼何时平,处处村村闻鼓声。
田中水满风凄凄,青秧没垄村路迷。
家家趁水秧稻畦,共唱俚歌声调齐。
树头幽鸟声剥啄,半雨半晴云漠漠。
五白草斑谁敢闲,农夫饷田翁自作。
去年两经群盗来,妇儿垂泣翁更哀。
蚕丛烧尽不成茧,陵陂宿麦无根荄。
今年插秧忧夏旱,旱得雨时兵复乱。
官军捕贼何时平,处处村村闻鼓声。
这首《插秧歌》描绘了宋代农民在田间劳作的场景,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
首句“田中水满风凄凄”,以“水满”和“风凄凄”营造出插秧时节特有的景象,水满象征着充足的水源,为插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风凄凄”则暗示了天气的凉爽,适宜劳作。接着“青秧没垄村路迷”一句,通过“青秧”与“没垄”的对比,形象地展现了秧苗的茂盛与覆盖之广,同时“村路迷”则突出了田间小路在秧苗中的隐匿,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家家趁水秧稻畦,共唱俚歌声调齐”描绘了村民们趁着水势插秧的忙碌场景,大家一边劳作,一边唱起俚歌,歌声整齐和谐,充满了生活的乐趣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这一画面生动地展现了农耕社会的温馨与和谐。
“树头幽鸟声剥啄,半雨半晴云漠漠”通过鸟鸣和云层的变化,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动态感,同时也暗示了天气的多变,为后续的插秧活动增添了几分紧张与期待。
“五白草斑谁敢闲,农夫饷田翁自作”一句,通过“五白草斑”形容杂草丛生的景象,强调了农事的紧迫性,即便是杂草丛生,农夫们也无暇顾及,体现了他们对农事的专注与投入。“农夫饷田翁自作”则展示了农夫们不仅参与插秧,还亲自准备食物给劳作的长者,体现了家庭间的关爱与互助。
后半部分“去年两经群盗来,妇儿垂泣翁更哀”描述了去年遭遇盗贼侵扰的情景,妇儿哭泣,老翁更加悲伤,反映了战乱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接下来“蚕丛烧尽不成茧,陵陂宿麦无根荄”则进一步说明了战争破坏了农田,蚕丛被烧毁,麦田失去了根基,描绘了战争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严重破坏。
最后,“今年插秧忧夏旱,旱得雨时兵复乱。官军捕贼何时平,处处村村闻鼓声”表达了农民对今年插秧可能遇到的干旱问题的担忧,以及对战争持续不断的忧虑。同时,村村响起的鼓声预示着战争并未结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宋代农民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既有对劳动的赞美,也有对战争的反思,深刻揭示了农业社会与战争之间的复杂关系。
峨峨蜀道艰难路,万里行人走征戍。
招摇夜发川谷惊,回首长安满烟雾。
朔方日已催天明,朱辉散射朝霞升。
旌旗指顾豺虎静,风雨汛扫烟云清。
臣能奸君子诈父,身有妖雏不知顾。
江中鹿死始悲嗟,帐下猪惊犹躁怒。
万年枝上春风回,明明九庙无风埃。
扶鞋缀组命书重,崇邑大县华封开。
如何李父干天路,祸未单诛已交恶。
子仪不保坟土乾,淮阳岂为幽燕惧。
太宗功业三代前,煌煌建立今古传。
两宫哀笳十五曲,至今谈者犹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