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插秧歌》
《插秧歌》全文
宋 / 周紫芝   形式: 古风

田中水满风凄凄,青秧没垄村路迷。

家家趁水秧稻畦,共唱俚歌声调齐。

树头幽鸟声剥啄,半雨半晴云漠漠。

五白草斑谁敢闲,农夫饷田翁自作。

去年两经群盗来,妇儿垂泣翁更哀。

蚕丛烧尽不成茧,陵陂宿麦无根荄。

今年插秧忧夏旱,旱得雨时兵复乱。

官军捕贼何时平,处处村村闻鼓声。

(0)
鉴赏

这首《插秧歌》描绘了宋代农民在田间劳作的场景,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

首句“田中水满风凄凄”,以“水满”和“风凄凄”营造出插秧时节特有的景象,水满象征着充足的水源,为插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风凄凄”则暗示了天气的凉爽,适宜劳作。接着“青秧没垄村路迷”一句,通过“青秧”与“没垄”的对比,形象地展现了秧苗的茂盛与覆盖之广,同时“村路迷”则突出了田间小路在秧苗中的隐匿,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家家趁水秧稻畦,共唱俚歌声调齐”描绘了村民们趁着水势插秧的忙碌场景,大家一边劳作,一边唱起俚歌,歌声整齐和谐,充满了生活的乐趣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这一画面生动地展现了农耕社会的温馨与和谐。

“树头幽鸟声剥啄,半雨半晴云漠漠”通过鸟鸣和云层的变化,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动态感,同时也暗示了天气的多变,为后续的插秧活动增添了几分紧张与期待。

“五白草斑谁敢闲,农夫饷田翁自作”一句,通过“五白草斑”形容杂草丛生的景象,强调了农事的紧迫性,即便是杂草丛生,农夫们也无暇顾及,体现了他们对农事的专注与投入。“农夫饷田翁自作”则展示了农夫们不仅参与插秧,还亲自准备食物给劳作的长者,体现了家庭间的关爱与互助。

后半部分“去年两经群盗来,妇儿垂泣翁更哀”描述了去年遭遇盗贼侵扰的情景,妇儿哭泣,老翁更加悲伤,反映了战乱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接下来“蚕丛烧尽不成茧,陵陂宿麦无根荄”则进一步说明了战争破坏了农田,蚕丛被烧毁,麦田失去了根基,描绘了战争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严重破坏。

最后,“今年插秧忧夏旱,旱得雨时兵复乱。官军捕贼何时平,处处村村闻鼓声”表达了农民对今年插秧可能遇到的干旱问题的担忧,以及对战争持续不断的忧虑。同时,村村响起的鼓声预示着战争并未结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宋代农民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既有对劳动的赞美,也有对战争的反思,深刻揭示了农业社会与战争之间的复杂关系。

作者介绍
周紫芝

周紫芝
朝代:宋   字:少隐   号:竹坡居士   籍贯:宣城(今安徽宣州市)   生辰:1082-1155

周紫芝(1082-1155年),字少隐,号竹坡居士,宣城(今安徽宣城市)人,南宋文学家。宋高宗绍兴十二年,中进士。十五年,为礼、兵部架阁文字。十七年(1147),为右迪功郎敕令所删定官,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右司员外郎。二十一年(1151),出知兴国军(治今湖北阳新),后退隐庐山。交游人物主要有李之仪、吕好问、吕本中、葛立方以及秦桧等,曾向秦桧父子献谀诗。约卒于绍兴末年。
猜你喜欢

仆在会稽泛舟至剡中是时雪迟梅子烟外万枝夹岸幽香不断盖非人间世也友人廉宣仲在四明闻之作子猷访戴图见寄作长短句谢之仍书四绝句于图后·其四

梅英与雪一般色,不得北风香不知。

懒咏尤思招隐句,先生今有画中诗。

(0)

读中兴颂碑

峨峨蜀道艰难路,万里行人走征戍。

招摇夜发川谷惊,回首长安满烟雾。

朔方日已催天明,朱辉散射朝霞升。

旌旗指顾豺虎静,风雨汛扫烟云清。

臣能奸君子诈父,身有妖雏不知顾。

江中鹿死始悲嗟,帐下猪惊犹躁怒。

万年枝上春风回,明明九庙无风埃。

扶鞋缀组命书重,崇邑大县华封开。

如何李父干天路,祸未单诛已交恶。

子仪不保坟土乾,淮阳岂为幽燕惧。

太宗功业三代前,煌煌建立今古传。

两宫哀笳十五曲,至今谈者犹潸然。

(0)

梅影

梅花已清绝,明月忽横窗。

孤影知难并,群花已竖降。

淡痕开画帐,皓色掩书缸。

寂寞素娥冷,须臾拥去幢。

(0)

代挽王潜斋·其一

自立西山雪,声名四十年。

清思奎画重,忠简物情怜。

廊庙风云断,园林岁月迁。

潜斋元不死,有子续遗编。

(0)

兰亭记

风流盛集数兰亭,刻石纷纷岂有真。

嗟老感时何足慕,千年谁记浴沂人。

(0)

送泰山倪布山真人

赤松宗世远,岳地作神仙。

粲粲龟瞳碧,昂昂鹤骨坚。

五全皇极福,三受圣朝宣。

道德交前辈,声名在集贤。

作诗聊纪实,归与世人传。

(0)
诗词分类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诗人
丁立诚 皇甫谧 曾允元 张巡 源乾曜 于志宁 陈瑸 诸葛恪 崔液 徐锴 高力士 欧阳衮 丁宝臣 黄宽 储大文 梁鸿 李璮 怀素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