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亲馀暇复奚为,雪霁何妨剩赋诗。
应怪玉峰还翳荟,更怜银屋变茅茨。
结成冰笋方连夜,散作檐花特顷时。
物物要知须返本,冰仍归水更何疑。
可亲馀暇复奚为,雪霁何妨剩赋诗。
应怪玉峰还翳荟,更怜银屋变茅茨。
结成冰笋方连夜,散作檐花特顷时。
物物要知须返本,冰仍归水更何疑。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卫宗武的作品,名为《和野渡雪消二律(其二)》。诗中通过描绘雪后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界万物回归本真状态的赞美之情。
“可亲馀暇复奚为,雪霁何妨剩赋诗。”开篇即设定了一种闲适自在的情境。作者在悠长的空闲时光中,雪后晴朗的天气不仅不会妨碍什么,反而是写诗的好时机。
“应怪玉峰还翳荟,更怜银屋变茅茨。”这里的“玉峰”指的是积雪未消的山峰,“翳荟”则形容山峰被薄雾或云气所笼罩,显得更加神秘。作者对此感到新奇,同时也更感慨于曾经被雪覆盖的房屋(银屋)如今换上了草制的屋顶(茅茨),这种变化引发了诗人的深深同情。
“结成冰笋方连夜,散作檐花特顷时。”夜晚的寒气使得水珠凝固成冰笋,而到了白天,这些冰笋又在阳光下融化,变成了屋檐上的雪花。这里描写了时间和温度变化带来的自然景观。
“物物要知须返本,冰仍归水更何疑。”诗人通过这些自然现象,强调了一种哲理:万物都应回到它们的本质状态,正如冰终将融化回归于水一般,不必有所怀疑。
整首诗通过对雪消后的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于万物回归真实本性、顺应自然规律的赞美与认同。
俗子贪钱如食蜜,幽人爱竹如种玉。
君家大隐城一隅,万个深围数间屋。
阳春不住长儿孙,犊角猫头还满目。
却恐繁阴碍风月,童奴时取供肴蔌。
朝来想挂北窗坐,应念先生食无肉。
故遣此君来起予,斓斑嫩箨森盈束。
先生饥肠非雷吼,米糁盐醯羹杞菊。
急呼瀹釜然枯薪,殷勤留客晨炊熟。
不羡侯家五鼎烹,得此一饱万事足。
客去关门听雨眠,枕上诗成翻水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