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有齿嚼欲碎,将军有眦血成泪。
生为将星死为厉,尽是山川不平气。
二人同心金不利,天与一城为国蔽。
强兵坐拥瞋相视,孝子忠臣竟谁是。
千载公名亦天意,君不见河南节度三日至。
将军有齿嚼欲碎,将军有眦血成泪。
生为将星死为厉,尽是山川不平气。
二人同心金不利,天与一城为国蔽。
强兵坐拥瞋相视,孝子忠臣竟谁是。
千载公名亦天意,君不见河南节度三日至。
这首明代诗人李东阳的《睢阳叹》描绘了一位英勇无畏的将军形象。首句“将军有齿嚼欲碎”展现了将军坚韧不拔的精神,即使面临困境,也决心咬紧牙关,毫不退缩。次句“将军有眦血成泪”则揭示了他内心的悲愤和无奈,眼中的泪水并非软弱,而是对不公的山河、不平之事的深深感慨。
“生为将星死为厉”表达了将军的忠诚和牺牲精神,他的存在如同将星照亮黑暗,死后化为厉鬼,继续守护国家。接下来,“二人同心金不利”暗示了将军与部下的深厚情谊,即使面对困难,他们也能齐心协力,但又暗示了形势的艰难。
“天与一城为国蔽”表明城池成为国家的最后一道防线,而将军与敌人的对峙,反映出战争的紧张气氛。然而,“强兵坐拥瞋相视”揭示了敌我双方的对立,以及对忠诚和背叛的拷问。“孝子忠臣竟谁是”则引发读者对忠诚品德的深思,究竟何者才是真正的孝子忠臣。
最后两句“千载公名亦天意,君不见河南节度三日至”表达了对历史公正的期待,尽管英雄的名声可能被时间冲淡,但他们的事迹仍会被后人铭记,同时也暗指将军的结局——短短三天内三次更换节度使,反映了战事的动荡和朝廷的无常。
整体来看,《睢阳叹》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位悲剧英雄的形象,表达了对忠诚、英勇和命运无常的深刻感慨。
梦回花露沾衣,夜来酩酊谁留住。
依稀犹记,春风亭槛,野云窗户。
物外仙姿,一声白雪,翠微深处。
要风流陶写,等闲莫遣,儿童辈,识真趣。
四海知音难遇。尽疏林暝烟催暮。
一杯未举,两眉长皱,人生何苦。
只恐明朝,玉骢迷却,武陵溪路。
倘刘郎不厌,醒时来访,醉时归去。
一上蒲东东岳,山头陡起神宫。
有松柏参天,杏桃张锦,遍地春风。
年年今朝此日,王孙仕女骤骄骢。
十载妖兵乱国,一时豪杰潜踪。我为狂客气盈胸。
起坐听晨钟。喜夜雨如酥,晓晴似拭,香火扬空。
眼下太平可幸,官军分散息兵戎。
剑戟变为农器,四民乐业无穷。
东岳天齐圣帝,创建起一行宫。
听松韵翻涛,分序奏管,檐铎摇风。
对面好山迎目,恋清标佳致懒乘骢。
此夜归来无月,明朝去认行踪。一般清兴洗心胸。
禁夜捣铜钟。有犬吠山村,泉流西涧,鹤翅摩空。
几处总兵节制,太平何术教军戎。
天下典章狼籍,多门政出谁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