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华山歌》由明代诗人陈琏所作,描绘了华山的壮丽景色与神秘氛围,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向往。
开篇以“巍巍泰华山,磐礴奠西方”起笔,直接点出了华山的雄伟气势,将其置于西陲大地之上,奠定了一种磅礴的自然景观背景。接着,“金精孕灵异,形状非寻常”,进一步强调了华山的非凡之处,其山体蕴含着奇异的灵气,形态不凡,不同于一般的山峦。
“孤高拔地五千仞,三峰秀出北斗傍”描绘了华山的高耸入云,三峰挺立,直插云霄,与北斗七星相映成趣,展现出其独特的地理特征。接下来,“乾坤开辟几万载,但见山色恒苍苍”则通过时间的跨度,强调了华山的古老与永恒,山色始终苍翠,象征着自然界的恒久不变。
“云梯石磴之险不可以径上,仰见铁縆络石生寒光”描述了攀登华山的艰难险阻,云梯石阶陡峭难行,铁索缠绕于岩石之间,闪烁着寒光,体现了登山者的勇气与决心。而“游人扳缘若猿狖,下瞰绝壑魂飞扬”则通过比喻,形象地表现了登山者在悬崖峭壁间攀爬的情景,以及面对深谷时内心的震撼与恐惧。
“崄巇历尽至平坦,琳宫贝阙何辉煌”转折到华山之巅,经过一番艰辛后,眼前展现出的是仙境般的宫殿与建筑,辉煌夺目,令人叹为观止。接下来,“金芝瑶草纷莫数,琼林珠树森成行”描绘了华山上的奇花异草,以及晶莹剔透的树木,充满了神秘与奇幻色彩。
“水帘千尺捲晴雪,丹灶白日凝玄霜”则通过水帘瀑布与丹炉的描写,展现了华山的动态美与静谧美,瀑布如雪卷千尺,丹炉在阳光下凝结着玄霜,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动与静结合的画面。
“仙风吹下玉井莲,花瓣岂止十丈长”更是将华山的神奇推向了极致,仙风拂过,玉井中的莲花绽放,花瓣之长超乎想象,不仅展示了华山的超凡脱俗,也寄托了诗人对于仙境的向往与追求。
最后,“世人见之不敢拾,但觉满地生天香”表达了华山之美的独特之处,即便是最珍贵的花朵,人们也不敢轻易采摘,只能感受到弥漫在空气中的天香,进一步突显了华山的神圣与不可侵犯。
“吁嗟乎,泰华之胜有如此,况遇异人过后名逾彰”总结了华山的非凡魅力,并提到了历史上的仙人与隐士,他们的故事使得华山的名声更加显著。接下来,诗人通过“昔闻十六仙,餐霞当糇粮”、“复闻希夷公,高卧白石床”等诗句,回顾了华山与仙人的渊源,进一步增强了华山的神秘色彩。
“至今遗迹宛然在,岁月已远亭台荒”则表达了对华山历史遗迹的怀念,尽管时间流逝,亭台楼阁已经荒废,但那些曾经的辉煌与故事依然留存于世。
“我从关东来,见山喜欲狂。淩晨登绝顶,举目天茫茫”是诗人个人的感受,他从遥远的地方来到华山,清晨登顶,放眼望去,天地一片辽阔,内心充满喜悦与激动。
“诸山平地若培嵝,齐州九点犹豪芒”通过对比,强调了华山的高大与壮观,其他山峰在它面前显得渺小,齐州九点(古代行政区划)在远处看来如同豪芒,进一步凸显了华山的卓越地位。
“蓬莱云气恒在目,王京千里遥相望”则是对华山仙境的进一步描绘,仿佛能见到远方的蓬莱仙境,与京城遥相呼应,增添了华山的神秘与浪漫色彩。
“欲招瀛州仙,同此乐徜徉。雕盘擘麟脯,玉斝分琼浆。双吹紫鸾笙,乘风游帝傍”表达了诗人渴望与仙人共游的愿望,通过享用珍馐美酒,吹奏紫鸾笙,乘风游于天际,享受神仙般的生活。
“愿将万寿献天子,永令四海歌时康”则是诗人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希望将长寿的祝福献给天子,让四海之内都歌颂时代的安康。
综上所述,《华山歌》不仅是一首赞美华山自然美景的诗歌,也是诗人对仙人生活、历史遗迹以及国家繁荣的向往与祝愿。通过丰富的意象与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华山的独特魅力与深远的历史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