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与荔支,异出同父祖。
端如甘与橘,未易相可否。
异哉西海滨,琪树罗玄圃。
累累似桃李,一一流膏乳。
坐疑星陨空,又恐珠还浦。
图经未尝说,玉食远莫数。
独使皴皮生,弄色映雕俎。
蛮荒非汝辱,幸免妃子污。
龙眼与荔支,异出同父祖。
端如甘与橘,未易相可否。
异哉西海滨,琪树罗玄圃。
累累似桃李,一一流膏乳。
坐疑星陨空,又恐珠还浦。
图经未尝说,玉食远莫数。
独使皴皮生,弄色映雕俎。
蛮荒非汝辱,幸免妃子污。
这首诗描写的是廉州的龙眼与荔枝之间的比较,以及对其独特风味和美丽外观的赞赏。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生动,充分展现了作者苏轼在自然物象鉴赏上的细腻情感。
“龙眼与荔支,异出同父祖。”开篇即以比喻手法,通过对龙眼和荔枝的比较,表达它们虽然同源却各有特色。"端如甘与橘,未易相可否"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差异,这里的“甘”可能指的是某种甜美的果实,而“橘”则是指橙子类的果物,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水果,但各有所长,不可相提并论。
"异哉西海滨,琪树罗玄圃。累累似桃李,一一流膏乳。"这里的“西海”可能是指某个遥远的地方,而“琪树”则是珍贵的树木,“玄圃”则是一片神秘的园地。这几句通过对龙眼生长环境和外观的描绘,强调了它们的珍贵与独特。"累累似桃李"形容果实繁多如同桃子和李子的样子,而“一一流膏乳”则形容每一个果实都充满了像奶酪般细腻甘美的汁液。
"坐疑星陨空, 又恐珠还浦。图经未尝说,玉食远莫数。"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龙眼珍贵特性的赞叹,甚至怀疑这样的美景是否真实存在,如同天上的星辰陨落,又担心这种如珍珠般的美好会突然消逝。"图经未尝说"表明这在传统的记载中是没有先例的,而“玉食远莫数”则形容龙眼的滋味,如同玉石一般纯净,且难以用言语来描述其美妙。
"独使皴皮生,弄色映雕俎。蛮荒非汝辱,幸免妃子污。"最后几句描写了龙眼的外观特点,如同经过岁月洗礼后的古朴表皮,而内里却是色泽鲜明如同雕刻般精美。"蛮荒非汝辱"意味着这种自然之物并未受到任何污染,而“幸免妃子污”则进一步强调了其清洁无暇,甚至可以与古代的皇后相提并论。
整首诗通过对比、想象和赞美的手法,不仅展现了龙眼的外形之美,更重要的是传达了它的味道之独特。苏轼在此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感官体验,同时也反映出他对自然界中珍奇事物的热爱与尊重。
今宵合过山阳驿,泊船问来是洪泽。
都梁到此只一程,却费一宵兼两日。
政缘夜来到渎头,打头风起浪不休。
舟人相贺已入港,不怕淮河更风浪。
老夫摇手且低声,惊心犹恐淮神听。
急呼津吏催开闸,津吏叉手不敢答。
早潮已落水入淮,晚潮未来闸不开。
细问晚潮何时来,更待玉虫缀金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