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诗偈·其一二六》
《诗偈·其一二六》全文
唐 / 庞蕴   形式: 偈颂

学佛作梦事,不须论地狱。

天堂总越却,六识为僮仆。

心心无所住,处处尘不著。

五道绝人行,无心是极乐。

空里见优昙,众生作桥彴。

(0)
翻译
学习佛法就像在梦中修行,无需深究地狱的存在。
天堂总是超越,而六识(眼、耳、鼻、舌、身、意)成为我们的奴仆。
心中无执着,任何地方都不染尘埃。
脱离五道轮回的人间之路,无欲无求就是最大的快乐。
在虚空中看见稀有之花优昙婆罗,众生相互扶持如同过河的桥梁。
注释
地狱:佛教中的阴曹地府。
天堂:佛教中的极乐世界。
六识:佛教中指人的六种感知器官及其相应的心识。
五道:佛教中的五种生存状态: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
极乐:佛教中指内心清净、无忧无虑的状态。
鉴赏

这首诗歌咏佛法,表达了对佛教修行与解脱的理解和追求。"学佛作梦事,不须论地狱",意味着通过学习佛法,可以超越世间的迷妄,就不必担忧轮回之苦。这两句表明诗人已经悟到佛法的深奥,对于世间的痛苦和束缚持有一种超然的态度。

"天堂总越却,六识为僮仆",则是说即便身处美好境界,也不过是一种轮回之中的幻相,而我们的感官(六根)和心识(六入),就如同奴仆一样受制于这些外在的诱惑。

"心心无所住,处处尘不著",表达了修行者的心态,没有执着,无论身处何地,都不为外界的物欲所染。这是佛教中"无住"和"无缚"的体现,是一种高度的精神自由。

"五道绝人行,无心是极乐",提到了佛教中的五道(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天道),而诗人认为,当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无为状态时,就能超脱这五道之苦,获得真正的快乐。

最后两句"空里见优昙,众生作桥彴",则是说在虚空中可以领悟到佛法的真理,而众生如同搭桥一般,通过修行连接现实与解脱。这也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救度众生的慈悲精神的赞美。

总体来看,这首诗展示了诗人对于佛教哲学和修行方法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内心自由与解脱的向往。

作者介绍

庞蕴
朝代:唐

庞蕴(生卒不详) 字道玄,又称庞居士,唐衡阳郡(今湖南省衡阳市)人。禅门居士,被誉称为达摩东来开立禅宗之后“白衣居士第一人”,素有“东土维摩”之称。有关他的公案时见于禅家开示拈提中,以作为行者悟道的重要参考。其传世的偈颂(迄今流传近200首)以模拟佛经偈语的风格,殷殷嘱咐学佛者修行的依归,在唐朝白话诗派中以其重于说理为一特点。至于他和女儿灵照游戏自在的情节,配合其诗偈中全家习禅的描述,不仅成为后代佛门居士向往的模范,也转而成为戏曲宝卷文学着墨的题材。
猜你喜欢

送丁致远司理

苕溪霅水接云沙,秀气全钟化鹤家。

三语固知油幕近,八吟不觉石渠赊。

庭亲戏綵心应悦,路近乘槎梅已花。

一意相期升馆殿,三年倚玉愧蒹葭。

(0)

连雨有感

连雨霏霏作晓阴,倚栏不复见遥岑。

已疏日上三竿报,只听风随十日霖。

枝上绽梅肥自坠,庭中新绿色逾深。

田苗涨水横斜卧,甚悯为农种植心。

(0)

杨和王挽章五首·其五

乍去潭潭府,方多耿耿心。

尝忘言激切,共叹老侵寻。

侧听医方验,何期讣报临。

缞麻望神坐,云亦惨愁阴。

(0)

小三侄远持兄嫂之命见访于荒寒寂寞中将归二诗为别·其一

投老台山麓,松篁筑靓幽。

行年今七十,抚事几春秋。

但喜亲情话,难忘为小留。

山川烦跋履,事事见操修。

(0)

楚宫词三首·其二

坐待鸡鸣报早朝,那知别殿困笙箫。

妾身恨不为鹦鹉,犹恃君王顾盼骄。

(0)

政府生日十首·其一

寥廓无尘腊雪晴,距正五日凤凰鸣。

已膺一德明良会,更祝千龄辅太平。

(0)
诗词分类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诗人
李光 陶渊明 黄玠 胡俨 魏野 程颂万 黄溍 刘过 吕岩 杨圻 韩偓 孙传庭 晏几道 谭嗣同 姜夔 薛季宣 洪亮吉 顾太清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