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山行见临水芙蓉》
《山行见临水芙蓉》全文
明 / 萧光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翠竹青松山径长,忽逢艳冶浸波光。

涧边独笑怜秋草,岩畔轻摇喜夕阳。

掩映欲同帘外影,娉婷却似镜前妆。

枫林未醉兹先醉,岂独黄花竞野芳。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漫步山间小径时偶遇水边盛开的荷花的情景。首句“翠竹青松山径长”以翠绿的竹子和苍翠的松树衬托出山路的幽静与绵长,营造了一种清雅的自然氛围。接着,“忽逢艳冶浸波光”一句,生动地描绘了荷花在水中轻轻摇曳,其艳丽的花朵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和色彩感。

“涧边独笑怜秋草,岩畔轻摇喜夕阳”两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荷花以情感,它在涧边独自微笑,对秋天的草地表示怜爱;在岩石旁轻轻摇曳,似乎在迎接夕阳的余晖,表现了荷花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

“掩映欲同帘外影,娉婷却似镜前妆”则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形态之美,它在光影中若隐若现,仿佛是帘外的影子;而它的姿态优雅,宛如镜前女子精心打扮的模样,强调了荷花的高洁与美丽。

最后,“枫林未醉兹先醉,岂独黄花竞野芳”以枫林未醉、荷花先醉,以及黄花(菊花)在田野中争奇斗艳为喻,表达了诗人对荷花独特魅力的赞叹,同时也暗示了荷花虽非最显眼的花卉,但其独特的韵味和气质足以让人沉醉,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山间荷花的独特风姿和诗人对其的深深喜爱之情,是一幅充满诗意的自然画卷。

作者介绍

萧光绪
朝代:明

萧光绪(1595--1657),字子冶,号枫庵。明末无锡人。涵次子。明崇祯六年(1633)举人。拣选知县。居躬循谨。行文秀美。著有《巨枫诗草》。
猜你喜欢

书怀十首寄示小儿泽·其一

昔我南涧来,遂谋西园居。

萧萧桑柘阴,下有比屋庐。

交枝啭黄鸟,澄波跃文鱼。

花香入户牖,草色连阶除。

衡门闭白日,高咏古人书。

目送远山云,心游天地初。

贫贱固可乐,富贵将焉如。

(0)

食鱼呈刘河泊·其二

琴高入海偶先还,掉尾扬鬐戏碧澜。

野老久思羹一啜,病躯无力掣长竿。

(0)

寄云松昆仲

秋山摇落正堪悲,苍狗浮云事不知。

阅世祇应贫可免,闭门真与病相宜。

坐依东壁看书倦,行过南园散药迟。

笔砚重寻尘满几,故人已讶久无诗。

(0)

送杜德基归省

苦学怜君最少年,传毡况是隐君孙。

屏山仰止来千里,杜曲分流溯一原。

奇字政须询故学,力行无愧守空言。

西风一夜归心切,知有慈亲独倚门。

(0)

予壮年时幽居山谷尘俗罕接惟与泉石草木为侣日徜徉其间醒悦心目而已年老力衰世移事改向之醒心悦目者反足以损灵乱思矣盖所养于中者既异故应于外者自殊是以石失其贞而存其乱木失其美而存其恶泉失其清而存其污草失其劲而存其弱理固然也因成律诗四首以泄胸中之郁抑呈录同志庶知比兴之有在焉·其三

污流迷旧井,何处汲清泠。

土壤难分色,蛇虫莫辨形。

空歌今世浊,不照古人醒。

倘有神胶力,无劳别渭泾。

(0)

环谷余国权名行亭曰环谷中以旧得朱子所书风月无边字扁之题诗四首·其三

华亭当谷口,风月兴无边。

草木声相应,山河影倒悬。

衣巾凉气袭,杯斝素光传。

折简能招我,论诗夜不眠。

(0)
诗词分类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诗人
贾似道 文廷式 程垓 林旭 舒亶 张九龄 真德秀 纪昀 范浚 郝经 鲍溶 吴均 黎廷瑞 杨无咎 白朴 周伦 李益 李贽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