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炎恨无地,偶忆西南峰。
梵宫隐林麓,散我尘外踪。
人生晤会难,盍簪岂易逢。
于焉遂招摇,唱咏偕从容。
冠带与游盘,不遗采菲葑。
促席注华觞,宁须侑丰茸。
有酒当尽欢,转盼成飘蓬。
避炎恨无地,偶忆西南峰。
梵宫隐林麓,散我尘外踪。
人生晤会难,盍簪岂易逢。
于焉遂招摇,唱咏偕从容。
冠带与游盘,不遗采菲葑。
促席注华觞,宁须侑丰茸。
有酒当尽欢,转盼成飘蓬。
这首元代诗人常真的《至正辛丑秋七月十有三日唱和诗得逢字》以“避炎恨无地”开篇,表达了诗人对酷热天气的厌倦之情,渴望寻找一处清凉之地。接着,“偶忆西南峰”,诗人偶然想起了西南的山峰,那里的梵宫隐藏在树林之中,仿佛是尘世之外的一片净土,让诗人的心灵得以暂时栖息。
“人生晤会难,盍簪岂易逢。”这两句道出了人世间的相聚之难得,即使是结伴而行,也未必能轻易相遇。然而,在这山峰之间,诗人却找到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宁静,仿佛在这里,所有的纷扰都已消散,只剩下心灵的自由与舒展。
“于焉遂招摇,唱咏偕从容。”诗人在这里放声歌唱,与自然和谐共舞,享受着内心的平静与自由。他与同伴们一起饮酒作乐,无需繁复的礼仪,也不必依赖丰盛的食物来增添欢乐,因为有酒在手,便是最好的陪伴。诗人强调了在自然中寻找到的简单而纯粹的快乐,以及与朋友共享这份快乐的重要性。
“有酒当尽欢,转盼成飘蓬。”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对当下快乐时光的珍惜,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在享受此刻的同时,也预感到了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变化,如同随风飘荡的蓬草,充满了未知与可能。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自然景象的融合,展现了诗人对生活态度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向往和热爱。
蒲团蟠两膝,竹几阁双肘。
此间道路熟,径到无何有。
身心两不见,息息安且久。
睡蛇本亦无,何用钩与手。
神凝疑夜禅,体适剧卯酒。
我生有定数,禄尽空馀寿。
枯杨不飞花,膏泽回衰朽。
谓我此为觉,物至了不受。
谓我今方梦,此心初不垢。
非梦亦非觉,请问希夷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