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浣溪沙·其一咏双鬟猧儿》
《浣溪沙·其一咏双鬟猧儿》全文
清 / 顾太清   形式: 词  词牌: 浣溪沙

怀里温存袖里藏。蒙茸两耳系金珰。

双鬟小字最相当。

竹叶上窗惊月影,花枝照壁活灯光。

夜深轻睡枕头旁。

(0)
鉴赏

这首《浣溪沙》(其一)咏双鬟猧儿,由清代女诗人顾太清所作,展现了细腻的情感与生动的画面。

“怀里温存袖里藏”,开篇即以温存之态描绘出对双鬟猧儿的喜爱,仿佛将其紧紧拥入怀中,又轻轻放入袖中,流露出一种温柔而私密的情感。

“蒙茸两耳系金珰”,通过“蒙茸”二字,形象地描绘了双鬟猧儿毛发浓密的耳朵,再以“金珰”点缀,增添了一丝华贵与俏皮,将小动物的可爱与主人的精心打扮巧妙结合。

“双鬟小字最相当”,这里巧妙地将双鬟猧儿与古代女子的发型相联系,通过“小字”这一细节,既体现了猧儿的娇小可爱,也暗含了对它们独特魅力的赞赏。

“竹叶上窗惊月影,花枝照壁活灯光”,这两句诗运用了精妙的比喻和对比手法,竹叶与月影、花枝与灯光,不仅营造出一幅宁静而又生动的画面,更赋予了自然景物以生命,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月光透过竹叶的轻柔,以及花枝映照在墙壁上的灵动光影。

“夜深轻睡枕头旁”,最后以温馨的一幕收尾,描绘了夜晚时分,双鬟猧儿静静地陪伴在主人的枕头旁,营造出一种和谐、安宁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这份宁静生活的喜爱与满足。

整首诗通过对双鬟猧儿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宠物的喜爱之情,也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传达出一种温馨、和谐的生活态度,让人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作者介绍
顾太清

顾太清
朝代:清   字:梅仙   籍贯:满洲镶蓝旗   生辰:1799-1876

顾太清(1799-1876),名春,字梅仙。原姓西林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嫁为贝勒奕绘的侧福晋。她为现代文学界公认为“清代第一女词人”。晚年以道号“云槎外史”之名著作小说《红楼梦影》,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说家。其文采见识,非同凡响,因而八旗论词,有“男中成容若(纳兰性德),女中太清春(顾太清)”之语。顾太清不仅才华绝世,而且生得清秀,身量适中,温婉贤淑。令奕绘钟情十分。虽为侧福晋一生却诞育了四子三女,其中几位儿子都有很大作为。 
猜你喜欢

次韵云庵老人题妙用轩

开轩閒隐几,万象竞趋陪。

风揭松声去,云推山色来。

观身真作梦,视世一浮埃。

日暮庭阴转,幽禽接趐回。

(0)

秋夕示超然

夜色已可掬,林光翻欲流。

一钩窥隙月,数叶搅眠秋。

清境扶归梦,残缸替客愁。

搜诗时画席,忽觉此生浮。

(0)

寄彭景醇奉议

我庵湘山麓,君家湘江尾。

共看湘山云,同饮湘江水。

君有负郭田,饱食骄稚世。

小儿探井臼,大儿了租税。

我独生事拙,饘粥每不继。

君如李大夫,时时容乞米。

永怀湖山堂,风物自闲美。

楞严初读罢,篆冷空窗几。

微风拾残红,幽鸟妨春睡。

苍苔满门巷,榆柳阴覆砌。

杖策亦窥园,悠然望层翠。

岁时无营为,祭奠修家礼。

自觉去幼安,正复不远耳。

遥知读此诗,忻然开笑齿。

(0)

次韵许叔温赋龙学铁杖歌

君不见楚竹虚心劲如铁,上有娥英洒清血。

岁寒姿含悽怆情,乱点馀花涴高节。

又不见南山紫藤亦清雅,过头标致宜老者。

一簪华发乌角巾,瘦拳扶之立松下。

何如我公蓄神物,铿然振之露风骨。

横拈倒用惊老禅,劲如紫藤节如竹。

个是云门真正脉,不学芭蕉空指月。

十方都在此杖头,视之不见纤毫隔。

说禅游戏时卓地,魔外狐禅俱胆碎。

仙郎闻是旌阳孙,文章自宜掌帝制。

从来诗句人争说,时出一篇慰衰薾。

此篇秀如望秋山,奇峰自献晴云灭。

朅来酬唱已厌饫,与公倾倒良有素。

岂惟但和铁杖诗,追从已办登山屦。

(0)

自豫章至南山月下望庐山

扁舟秋晚离南浦,片席摇风望新渚。

扬澜大浪晴拍天,南山窈窕开莲宇。

倒樯散策一登临,便拟掩关深处住。

吾生饱食随东南,去亦无求住无取。

江山得意且题诗,从游况复皆真侣。

青灯灼灼夜窗深,对床卧听风瓯语。

忽惊忧患一笑空,便觉此生真逆旅。

隔岸庐山金碧开,月明尚记曾游处。

何当乘兴更一游,兴阑却向钟山去。

(0)

仁老以墨梅远景见寄作此谢之二首·其二

数笔何处山,领略分树石。

远含千里姿,间见复层出。

我本个中人,惯卧苍崖侧。

借路行人间,勃土相欺得。

那知一幅中,见此晚秋色。

悠然欲归去,远壑谁同陟。

旁人笑绝缨,捲卷成陈迹。

(0)
诗词分类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诗人
石凌鹤 吕思勉 陈炯明 俞律 蔡谔 何叔衡 柏杨 朱自清 谢觐虞 闻一多 徐特立 陈逸云 贾景德 司马迁 王昭君 扬雄 晁错 班昭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