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高楠树,因开虚白堂。
如何同厄闰,一例赋黄杨。
自有高楠树,因开虚白堂。
如何同厄闰,一例赋黄杨。
这首诗通过描绘“高楠树”与“虚白堂”的景象,以及对“黄杨”的描述,营造了一种深沉而略带哀愁的氛围。诗人以“自”字开头,直接点明了自然界的独立与坚韧,高大的楠树象征着生命力与不屈的精神。接着,“因开虚白堂”一句,不仅提到了建筑的存在,更暗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空间,虚白堂可能寓意着心灵的纯净与宁静。
“如何同厄闰,一例赋黄杨。”这一句转折,将视角转向了自然界中的黄杨树。黄杨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象征命运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诗人在这里使用“同厄闰”(遭遇相同的厄运)和“一例赋黄杨”,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自然规律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命运不公的无奈与思考。
整体来看,这首诗借景抒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命运、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它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壮美与坚韧,又蕴含了对人类自身处境的反思,体现了清代文人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对宇宙万物的敬畏之情。
往年读书竹深处,君家叔父相宾主。
一门群从君最奇,赋诗已有惊人句。
秋高沆瀣泻金茎,日迥瑶台森玉树。
边烽飞度吴江浦,燕归尽失旧门户。
十五年间百忧集,相逢不敢诉艰苦。
昨者见君俱老苍,形容虽变气如故。
青眼惟逢旧客开,素衣不受缁尘污。
松下长琴按新谱,流水高山必自语。
听者不知复不顾,始见高人有真趣。
乃仍食贫忍羁旅,俯仰词林谁比数。
射工伺影江波暮,长日闭门傲寒暑。
云松千尺冥冥风,野桃三月潇潇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