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相宰茂陵,文翁治巴蜀。
经术持化民,往往易成俗。
使君今名儒,建塾亲教育。
俗学每拘墟,糟粕转相勖。
岂知导肯綮,批却随心目。
况以身为律,宁不争自淑。
士气顿改观,英才待收录。
魏相宰茂陵,文翁治巴蜀。
经术持化民,往往易成俗。
使君今名儒,建塾亲教育。
俗学每拘墟,糟粕转相勖。
岂知导肯綮,批却随心目。
况以身为律,宁不争自淑。
士气顿改观,英才待收录。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两位著名的教育家魏相和文翁在不同地区推行教化的景象,以及后来的官员卢同年在教育领域的贡献。诗中通过对比“经术”与“俗学”,强调了教育对社会风俗的积极影响。
首先,诗的前两句“魏相宰茂陵,文翁治巴蜀。”提到魏相在茂陵治理,文翁在巴蜀施政,这两位历史人物都是以教育改革而闻名。接着,“经术持化民,往往易成俗。”指出他们运用儒家经典来教化民众,使得社会风气得以改善。
然后,诗转向描述卢同年的情况:“使君今名儒,建塾亲教育。”他作为一位有名望的学者,亲自创办学校进行教育工作。“俗学每拘墟,糟粕转相勖。”批评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浅薄学风,认为这些学风互相助长,不利于真正的学习和成长。
接下来,“岂知导肯綮,批却随心目。”表达了对卢同年教育方法的赞赏,认为他的教育方式能够触及问题的核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最后,“况以身为律,宁不争自淑。”强调了卢同年不仅以身作则,还鼓励学生自我提升,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赞扬,展现了古代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以及后世教育者如卢同年在传承和发展教育事业中的努力和成就。
欲晓东风拂面来,征骖初喜共春回。
九天应下阶庭拜,万蛰先惊汉地雷。
冷彻貂裘须护节,和侵毡屋莫穷杯。
出疆慷慨男儿事,未信霜颜便一摧。
久撄末俗喧,脱就绿野静。
方随巾屦便,那暇宾客命。
林红落春衰,草绿争夏盛。
时从老农语,久伫行子听。
谓言劳苦后,各以闲暇庆。
时逢瓶盎酒,亦有肴核称。
喧嘲忽无次,歌唱仍相咏。
酒阑纷起坐,白发忽两凭。
儿乘旁树嬉,牛卧前篱瞑。
予方困俗累,爱此近天性。
何当从之归,买舍与相并。
朱使拜书天上回,去以身试百里障。
青衫飘若风外荷,借马载出尘土上。
准眉崭如见天秀,独立系马万里望。
身躯虽小胸腹宽,沛如绝海横秋涨。
久宜脱绝事高致,岂愿卑冗劳俗状。
高堂华发亲老矣,四海无家寄几杖。
世外言高信独奇,人前腰折嗟已强。
尉官虽小俸虽薄,犹有馀钱买甘养。
想当家帷奉颜面,綵衣躬率妇子饷。
诜诜儿女戏满前,累累诸兄坐相向。
人间此乐不可幸,一笑自足百辱当。
时清固应稀盗贼,俗弊宁不烦笞掠。
好偷闲暇事简编,思予宁无尺字况。
云收天碧。渐风高露冷,群喧初寂。
远浦归舟荒渡口,搴篷横棹堤侧。
一带澄江,十分蟾影,千里寒光白。
襟怀迎爽,有人独步携策。
遥想帘卷琼楼,凭阑凝望,此意知何极。
声断秦箫双凤驾,凌厉飞仙同籍。
问汉乘槎,采珠临海,往事空踪迹。
莫辞吟赏,终宵清景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