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门常启客来稀,碧草丛边野蕨肥。
可笑流年空老大,惭无一德报恩知。
洞门常启客来稀,碧草丛边野蕨肥。
可笑流年空老大,惭无一德报恩知。
这首诗《维摩不二》由宋代诗人释守卓所作,通过其深邃的哲理思考,展现了对人生与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悟。
首句“洞门常启客来稀”,描绘了一幅洞门常开却少有人来访的景象,暗示了人生的孤独与寂寞,以及外界对个人内心的疏离。洞门象征着心灵的深处,而“客来稀”则表达了即使内心世界敞开,也难以吸引真正理解或共鸣的访客,寓意着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稀缺。
次句“碧草丛边野蕨肥”,转而描绘了一片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碧绿的草地与肥美的野蕨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象征着自然界的生命力与丰饶。这一景象与前一句形成对比,强调了自然界的繁荣与人类内心世界的孤寂之间的反差,同时也暗示了在自然中寻找慰藉的可能性。
后两句“可笑流年空老大,惭无一德报恩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慨,以及对自己未能有所作为、无法回报他人之恩的自责和愧疚。这两句诗深刻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在于行动与贡献,而非仅仅存在于时间的流逝之中。诗人通过自嘲和自省,反思了自己在生命旅程中的角色和价值,体现了对自我成长和道德责任的追求。
整体而言,《维摩不二》通过对比自然与内心、过去与现在的意象,以及对时间、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和对自我反省的深刻洞察。
早欲巢衡霍,匪为欣其名。
上有金简峰,犹存神禹文。
又欲历泰山,不辞路险艰。
日观凌苍苍,可以抚朝暾。
朝暾旋赫赫,洗耀出咸池。
流光荡八表,穹谷无不辉。
绵历亿万祀,玄云无蔽亏。
人欲天不违,胡为长盱睢。
临高台,高台上极于穹窿。
紫垣天市,雕阑绮疏,曲曲而相通。
昆崙县圃,瞠乎其下,讵知三观之与祝融,灵光章华岂足崇。
台中之人,丹颜素发称老翁,从台谒帝翔天宫。
帝亲挈之神符,斥飞廉而鞭丰隆。
回羲和之飞御日,吼雨而掣风。
六合摇摇若颠舟,台亦岌岌不可以久从。
况乎下有瀺灂万仞之洪淙,沧桑变幻兮人莫之穷。
嗟尔非柱下之老龙,又非广成子,讲道于崆峒。
胡为凌苍昊,驾汗漫,将欲与天地乎长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