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扉章奏至,秉烛览移时。
为敕几康故,难辞往复披。
有秋方慰意,望雪更寻思。
却想艰辛日,纷纷羽檄驰。
黄扉章奏至,秉烛览移时。
为敕几康故,难辞往复披。
有秋方慰意,望雪更寻思。
却想艰辛日,纷纷羽檄驰。
这首诗描绘了清朝乾隆皇帝(弘历)在夜晚点燃蜡烛审阅重要奏章的情景。诗中充满了对政务的深切关注与责任感。首句“黄扉章奏至”描绘了皇帝接收到奏章的场景,黄色的门扉象征着皇权的尊严与威严。接下来的“秉烛览移时”则展现了皇帝深夜仍在勤勉处理国事的形象。
“为敕几康故,难辞往复披”两句,表达了皇帝在处理国家大事时的谨慎与细致,即使面对繁重的工作也难以推脱,必须亲自审阅并作出决策。这种对国家事务的全情投入,体现了古代帝王对于国家治理的高度责任感。
“有秋方慰意,望雪更寻思”则通过季节的变化,表达了皇帝在不同情境下的思绪与情感。秋天的到来可能让皇帝感到欣慰,因为这预示着收获与稳定;而冬天的降雪则引发了他对更多问题的思考,或许是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忧虑,或是对某些政策效果的反思。
最后,“却想艰辛日,纷纷羽檄驰”这两句,回顾了皇帝在处理国家危机时的艰难时刻,那时紧急的文书(羽檄)如飞箭般传递,要求迅速做出反应。这些描述不仅展现了皇帝在位期间面临的种种挑战,也体现了他作为君主在关键时刻的决断力和领导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乾隆皇帝在处理国家政务时的深沉思考、高度的责任感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是了解其治国理念与个人品质的一个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