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冬九夏一身裘,游牧常随清浅流。
羊胛马通生意好,缓歌独漉不知愁。
三冬九夏一身裘,游牧常随清浅流。
羊胛马通生意好,缓歌独漉不知愁。
这首诗描绘了蒙古部落游牧生活的情景,充满了浓郁的草原风情和人文气息。
首句“三冬九夏一身裘”,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蒙古族人民在四季变换中穿着皮衣的形象,既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展现了他们坚韧不拔的生活态度。这里的“三冬九夏”并非实指,而是泛指一年四季,形象地表达了蒙古族人民无论严寒酷暑都能保持生活状态的坚韧精神。
次句“游牧常随清浅流”,进一步描绘了蒙古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他们随河流而行,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这不仅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也反映了他们与自然环境的亲密关系。
第三句“羊胛马通生意好”,通过“羊胛马”这一意象,生动地展示了蒙古族人民与畜牧业的紧密联系。羊和马不仅是他们的主要生产资料,也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生意好”这一词语,诗人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在畜牧业方面的繁荣景象,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满足感。
最后一句“缓歌独漉不知愁”,则以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态,描绘了蒙古族人民在劳作之余享受生活的场景。他们或缓歌以抒发情感,或独漉以放松身心,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心灵自由的状态。这里的“不知愁”并非真的没有忧愁,而是强调了蒙古族人民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能够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蒙古族人民游牧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他们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勤劳智慧、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精庐隐东山,气象严竹柏。
入门佛画好,晓日明金碧。
向来岩名寺,初不觇遗迹。
隐庵中梁秀,邂逅论夙昔。
行前亟指似,云磴飞双舄。
始知翠微中,洞穴刊青壁。
莓苔暗龙象,缺甃贮灵液。
开山记乾元,断碣馀□□。
经营想耆旧,兴废今几易。
平生泉石心,逮此欣有□。
惜哉荆棘地,尚阻游人屐。
畴能发其秘,澄观今藉□。
清溪千仞馀,中有一道士。
彼亦何人斯,景纯慕若此。
吾乡汝南英,大涤隐君子。
好客仍收书,东老未足拟。
竹宫需贤才,师命促共理。
无心云出岫,有类月印水。
乐与物为春,自然人鉴止。
二千年再来,雅号乃默契。
挈世返真淳,为教立仪轨。
潜增翠蛟润,益壮天柱势。
近闻筑玄都,崇岗枕龙耳。
充庭兰玉茂,五云楼阁起。
笙鹤时往来,尘寰一俯视。
纷争梦未醒,王侯到蝼蚁。
君壮我垂老,别日嗟激矢。
相逢且尽欢,升仙不如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