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题金山寺》
《题金山寺》全文
宋 / 欧阳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地接龙宫涨浪赊,鹫峰岑绝倚云斜。

岩披宿雾三竿日,路引迷人四照花。

海国盗牙争起塔,河童施钵但惊沙。

春萝攀倚难成去,山谷疏钟落暮霞。

(0)
翻译
潮水涨满,仿佛与龙宫相连,鹫峰高耸入云,险峻无比。
岩壁上覆盖着晨雾,阳光穿透三竿,照亮了迷人的道路,沿途花朵四散开放。
海边国家的人们竞相建造佛塔,河童施舍的碗却只能惊动沙滩上的沙粒。
春天的藤萝缠绕难以离去,山谷中回荡着稀疏的钟声,伴随着傍晚的晚霞落下。
注释
地接:连接。
龙宫:神话中的海底宫殿。
鹫峰:一种凶猛的鸟,这里指山峰。
岑绝:高峻险要。
倚云斜:倾斜着靠在云端。
岩披:岩石覆盖。
宿雾:夜间遗留的雾气。
三竿日:太阳升起三竿高。
四照花:四处开放的花朵。
海国:沿海地区。
盗牙:比喻建造佛塔的行动。
河童:日本传说中的水妖。
施钵:施舍碗。
春萝:春季的藤蔓。
攀倚:攀爬依附。
疏钟:稀疏的钟声。
暮霞:傍晚的彩霞。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题金山寺》,描绘了金山寺周围的壮丽景色。首句“地接龙宫涨浪赊”形象地展现了金山寺地理位置的独特,仿佛连接着龙宫,波涛汹涌的江水带来一种神秘而辽阔的氛围。次句“鹫峰岑绝倚云斜”则描绘了山峰高耸入云,险峻壮观。

第三句“岩披宿雾三竿日”写出了早晨的景象,山岩被晨雾笼罩,阳光透过云层,洒下三竿(约指三个时辰)的光影,显得静谧而富有生机。第四句“路引迷人四照花”进一步描绘了道路两旁繁花似锦,令人眼花缭乱,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第五句“海国盗牙争起塔”运用了比喻,将海盗比作建造佛塔的工匠,形象地描述了当地人们虔诚的信仰和对佛教的崇尚。第六句“河童施钵但惊沙”则借河童的形象,暗示了寺庙周围环境的宁静,只有河童施舍的沙声打破寂静。

最后两句“春萝攀倚难成去,山谷疏钟落暮霞”以春藤攀附山岩难以离去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金山寺美景的留恋,以及山谷中傍晚时分悠扬的钟声与晚霞相映成趣的宁静画面。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金山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展现了作者对山水之间禅意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作者介绍
欧阳修

欧阳修
朝代:宋   字:永叔   号:醉翁   籍贯: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   生辰:1007-1072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猜你喜欢

双峰

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

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

(0)

故年花落今复新,新年一故成故人。

那得长绳系白日,年年月月但如春。

(0)

送卫进士推武昌

少年佐郡楚城居,十郡风流尽不如。

此去且随彭蠡雁,何须不食武昌鱼。

仙人楼阁春云里,贾客帆樯晚照馀。

大别山前江汉水,画帘终日对清虚。

(0)

丰山怀古

丰山一何高,古屋苍烟重。

开门望吴楚,鸟去天无穷。

连山横巨鳌,白水亘长虹。

川原郁佳气,自古南都雄。

炎精昔季兴,卧龙起隆中。

落落出奇策,言言揭孤忠。

时事有可论,生晚恨不逢。

汉贼不两立,大义皎日同。

吴人操等耳,忍与分河潼。

夺操而与权,何以示至公。

一民汉遗黎,尺地汉故封。

守民及守土,天地与相终。

不能禦寇雠,顾以寇自功。

既异鸿沟初,又非列国从。

一券捐半产,二祖宁汝容。

端本一已失,孤唱谁当从?

至今有遗恨,庙柏号阴风。

旧闻清泠渊,天籁如撞钟。

山径野人语,诞幻欺孩童。

开元有乱阶,鹿饮温泉宫。

黄猿何为者,乃尔能啸凶。

乾坤之大音,久郁理当通。

清箱旦夕落,伫尔惊群聋。

(0)

西江月.梅花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0)

青玉案.临淄道上

清秋满目临淄水,一半是,牛山泪。

此地从来多古意:王侯无数,残碑破冢,禾黍西风里。

青州从事须沈醉,稷下雄谈且休矣!

回首吴关二千里。

分明记得,先生弹铗,也说归来是。

(0)
诗词分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诗人
冯梦龙 查升 孙奇逢 陆羽 陆希声 刘邦 卢谌 顾允成 马怀素 刘三吾 李天馥 杨云翼 乔吉 萧观音 伍乔 窦光鼐 桓温 薛莹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