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来风急。定胭脂损了,旧时颜色。
瘦燕有情,宛转衔来傍瑶席。
多少颓垣废井,但斜日、凄烟凝碧。
便几点、拂上帘丝,波动罥无力。愁寂。露阶立。
恁梦断玉钩,粉痕犹湿。
画楼天接,芳树沉沉上阳夕。
搀入三分尘絮,漂不到、江南消息。
问隔院、深翠里,甚人觅得。
夜来风急。定胭脂损了,旧时颜色。
瘦燕有情,宛转衔来傍瑶席。
多少颓垣废井,但斜日、凄烟凝碧。
便几点、拂上帘丝,波动罥无力。愁寂。露阶立。
恁梦断玉钩,粉痕犹湿。
画楼天接,芳树沉沉上阳夕。
搀入三分尘絮,漂不到、江南消息。
问隔院、深翠里,甚人觅得。
这首《红情·残红》由清代诗人姚燮所作,描绘了一幅晚秋时节,残花凋零的凄美画面。诗中运用细腻的笔触,将自然界的变迁与个人情感巧妙融合,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
首句“夜来风急”点明了时间背景,夜晚的风急促而猛烈,预示着一场即将来临的风雨。接下来,“定胭脂损了,旧时颜色”,以胭脂比喻花朵的颜色,暗示花朵在风雨中失去了原有的鲜艳,变得黯淡无光。这种形象化的描写,不仅生动地展现了自然景象,也暗含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感慨。
“瘦燕有情,宛转衔来傍瑶席”一句,通过瘦弱的燕子衔来食物喂养幼雏的情景,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母爱的伟大。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燕子的行动显得更加凄凉,因为它们所依赖的美好环境正在逐渐消失。
“多少颓垣废井,但斜日、凄烟凝碧”描绘了城市中的破败景象,夕阳下,荒废的墙壁和废弃的水井映照出一片苍凉。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也是对社会变迁的一种隐喻,暗示着繁华背后的衰败与失落。
“便几点、拂上帘丝,波动罥无力”进一步渲染了凄凉的气氛。几滴雨水轻轻拂过窗帘,无力地在帘丝上留下痕迹,仿佛是自然界对人类世界的无声抗议。这一细节处理,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同时也增加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愁寂。露阶立。恁梦断玉钩,粉痕犹湿。”诗人独自站立于露湿的台阶上,心中充满了愁绪。梦已破碎,如同被玉钩悬挂的残缺,粉痕犹湿,象征着曾经的美好记忆。这一段文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画楼天接,芳树沉沉上阳夕”描绘了一幅夕阳下的美景,虽然美丽,却也透露出一种孤独与寂寞。画楼与芳树的对比,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之美,也暗示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搀入三分尘絮,漂不到、江南消息。”尘絮的加入,象征着外界的干扰和影响,使得原本纯净的世界变得复杂。而“漂不到江南消息”,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与追求。
“问隔院、深翠里,甚人觅得。”最后,诗人提出了一个疑问,似乎在寻找某种答案或寄托。这句话蕴含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以及对内心深处那份渴望的理解。
综上所述,《红情·残红》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晚秋时节残花凋零的景象,以及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感慨、对自然与社会变迁的思考,以及对理想世界的向往。这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江南无处不闻歌,晦日中军乐更多。
不是风光催柳色,却缘威令动阳和。
楚客西上书,十年不得意。
平生相知者,晚节心各异。
长揖五侯门,拂衣谢中贵。
丈夫多别离,各有四方事。
拔剑因高歌,萧萧北风至。
故人有斗酒,是夜共君醉。
努立强加餐,当年莫相弃。
汉家仍用武,才子晚成名。
惆怅江陵去,谁知魏阙情。
碧云愁楚水,春酒醉宜城。
定想褰帷政,还闻坐啸声。